[摘要]毛澤東與鄧小平分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所處歷史時期不同,他們的獨立自主思想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性。他們在青年時期都對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價值有深刻的思考,具有“獨立”、“自主”的樸素意識;他們都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從哲學角度論述獨立自主思想。但他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的認識、對貧窮的認識都存在差異,故對獨立自主的落實就不同。
[關鍵詞]毛澤東 鄧小平 獨立自主 異同
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指導方針,是建立與鞏固統一戰線、正確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原則,是貫穿于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中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在鄧小平理論中,獨立自主思想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并擁有了嶄新的時代內涵。毛澤東與鄧小平分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他們的獨立自主思想既有明顯的共同點,又有一定的差異性。
一、毛澤東、鄧小平獨立自主思想的共同點
對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澤東與鄧小平都進行過精辟的理論論述和具體實踐。從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以及他們所處環境和親身經歷來看,其共同點是很明顯的。
首先,毛澤東、鄧小平都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針對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站在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角度來論述獨立自主問題。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貧窮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里進行革命的。在一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政治經濟發展滯后且極不平衡的東方大國中,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摸索探求,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勝利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這個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基礎上產生的,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社會發展進程并不一致。因此,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也只能依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尤其是在國際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包圍和實行封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毛澤東、鄧小平對這一點的認識是非常清晰而深刻的。
其次,從中國的人文歷史和文化心態看,漫長封建社會的思想禁錮,使人們形成了唯書、唯上的思維定勢和行為方式。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清新之風,一掃傳統文化的積習,促使諸多仁人志士開始獨立地思考社會問題。然而,在批判傳統文化、引進西學的同時,一些人又產生了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心理,好象本國的東西全是糟粕,外國的東西都是好的。在革命隊伍內,尤其是對蘇聯的經驗產生了盲目信奉、照搬照抄的思想與做法。這種做法也給革命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對傳統文化有著深湛研究與把握,同時又以馬克思主義武裝了頭腦的毛澤東、鄧小平,為了把革命推向前進,就必須同是古非今與崇洋心理做最徹底的決裂。正是時代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需要,促使他們產生了獨立自主的思想動因。
最后,從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個人素質來看,他們在青年時期都對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價值有著深刻的思考,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信力,相信自身的力量,具有“獨立”、“自主”的樸素意識。1957年毛澤東在與周谷成、王方名談邏輯問題時,還以自己的革命實踐經驗為話題,談到領導革命必須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毛澤東在20世紀20年代對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方面就充分顯現了這種獨立自主意識;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時同樣也表現了獨立自主的精神。
二、鄧小平對獨立自主思想的創造性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真正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這場深刻社會變革中,鄧小平發展了毛澤東的獨立自主思想,為我黨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鄧小平的發展創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毛澤東因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責任異常重大,他一生中除了到過蘇聯兩次之外,再沒去過其他國家,對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缺乏感性認識。盡管他非常重視對資本主義的研究,但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到意識形態方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具體制度中的某些合理之處重視不夠。他在強調獨立自主原則時,也講到學習外國,爭取外援,但實際上卻過多地看到了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而忽視了兩者在經濟上的統一與互補,因而在實踐中出現了閉關自守、盲目排外的錯誤傾向,使獨立自主原則遭到了破壞與扭曲。而鄧小平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去法國求學,70年代又出訪過美國、歐洲、日本,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與中國經濟的統一性和互補性認識得具體而深刻。因此,他在強調獨立自主原則時,對學習外國、爭取外援、利用資本主義,就講得恰當而且全面。
第二,毛澤東、鄧小平都對中國國情有深入的研究與了解,他們都主張腳踏實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國擺脫貧困。但由于兩人對待貧困的看法不同,故解決的辦法也不一致。毛澤東在談到中國貧窮時認為其有兩面性,既是壞事,又是好事,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在他眼里,貧窮是好事是占主導地位的,這就有失偏頗了。他認為“一窮二白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力圖用超越、躍進的手段一下子就使中國擺脫貧困走向富強繁榮。因此,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某些時候帶有幻想色彩。鄧小平對中國工人、農民的“貧窮”有刻骨銘心的體驗。他曾感慨地說:“‘左’的思想發展導致了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是比較大的錯誤,使我們受到懲罰。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困難時期,工農業減產,市場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眾吃不飽飯,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6頁。)“從一九五七年起,我們生產力的發展非常緩慢。拿農村來說,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間,農民的收入沒有增長多少。雖然有一些地區的農民生活比較富裕,但是多數地區的農民還處在貧困狀態……‘文化大革命’時期,情況更加困難。”(《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7—138頁。)在他看來,消滅貧困,就是消滅恥辱,完成這一任務,是20世紀末中國共產黨人的最大光榮。為此,他為中國人民制定了國民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規劃,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切實可行的設想。從而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原則落到了實處。
第三,毛澤東和鄧小平都談獨立自主,從本質上來說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產物,但從兩人的活動與創見來看,又有一個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和新中國的締造者,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他的領導能力、知識水平、理論素養都明顯高于與他同時代的革命家,在探索與開拓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方面,他以高瞻遠矚的眼光、淵博精湛的學識和敢為天下先的氣概,開啟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把革命引向勝利,把建設引向成功的先河。雖然在探索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但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為后人留下的精神遺產也是異常豐厚和最為寶貴的。毛澤東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論方面的創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都教育和啟迪了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如果沒有毛澤東這樣的時代巨人,也就不會有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進一步繼承與發展,而且毛澤東晚年的失誤與教訓,也促使鄧小平去作進一步的反思和更深入的探索。正是在總結了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才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獨立自主地踏上了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新征程。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