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南北朝時期戰事頻繁,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導致了佛教的迅速發展。南北朝時,僧尼人數大增,寺院經濟急劇膨脹,佛教學派南北林立,石窟大量開鑿,僧官制度建立。北魏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統治階級對佛教的信仰和利用,更是佛教發展的直接動力。文成帝復法導致云岡石窟開鑿。云岡石窟按風格和時間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是文成帝期間的曇曜五窟,第二期是孝文帝時期開鑿的,第三期是北魏遷都洛陽前開鑿。
[關鍵詞]北魏 佛教 云岡石窟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宗教曾被視為人類社會各種文化形態的神圣之源。中國的文化光輝燦爛,宗教種類繁多。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乘魏晉南北朝政治、文化動蕩之機,在中國生根開花并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從而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與藝術的發展。云岡石窟的開鑿即是其中一例。
公元386年,鮮卑族首領拓拔珪統一華北,立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398年,道武帝拓拔珪將國都從盛東遷至平城,迄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再次遷都洛陽,其間大同作為北魏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長達九十六年。拓拔氏原居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與大興安嶺北段間、與西域并無來往,所以佛教并未傳入。草原游牧民族,對外來文化——佛教有一種認同的親切感。為了鞏固軍事勝利的成果,對政治、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人民實行統治,需要一種宗法性宗教顯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因而他們終于選擇了佛教。
統治階級的信仰和利用,是北魏佛教發展的直接動力。道武、明元二帝在位期間對佛教就很推崇。太武帝早年也曾信佛,后來受寇謙之的影響轉信道教,由于在佛寺中發現叛軍武器,加之崔浩從中煽動,遂有公元446年太武滅佛之舉。景穆(太子晃),文成父子所交游的人大都是禪師。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恢復佛教后,僧人、寺廟數目代有增加。獻文帝在位六年(公元466年一471年)就禪位于太子弘(孝文)后移居北苑崇光宮,覽習玄籍,但確實于佛義有研究的還是孝文帝。孝文帝的祖母馮氏也信仰佛教,所以云岡石窟的第二期有很多雙窟和二佛說法像,這與當時尊奉孝文帝和馮氏為“二圣”有關。
中國的僧官制度就是在佛教興盛,寺院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道人統是北魏僧官最早的名稱。目前見于僧傳的道人統有法果、沙達、師賢諸人。北魏的中央僧官機構先稱監福曹,到孝文帝時曇曜為沙門統(曇曜亦是云岡第一期石窟開鑿的主持者)。僧官衙署改為照玄寺,統管天下僧務。在朝廷中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與光祿寺、衛尉寺并列,直接聽命于皇帝,并不隸屬于任何官衙。最高僧官沙門統由皇帝任命,而下級僧官的選拔之權則全在昭玄寺。此時的佛教已成為既有宗教性質,又有政治、經濟性質的國家機構。
佛教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佛教經典。南方最有影響的譯師是真諦(佛教史上的四大譯師之一)。而北方早期影響較大的譯師是曇無讖(公元385—433年),天竺人,后在北京譯《大般涅槃經》40卷。北魏譯經僧中最著名的是菩提流之,北天竺人。所譯佛經有《十地經論》、《入楞枷經》、《佛名經》、《金剛般若經論》等。北魏的譯僧還有曇摩流之,勒那摩提等。南北朝時的譯經數量繁多,品種齊全,基本上反映了佛教在其發源地的發展水平。
總之,佛教具有較高的信仰素質,深奧思辯的哲學理論和形象生動的傳教方式,因此它能夠適應當時不同階級人們的不同需要,迅速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扎下根。
佛教的傳播不但依靠佛教經典而且還依靠佛教造像來解釋教義,所以中國人又把佛教稱為象教。
北魏太武帝的滅佛運動刺激了后來佛教的快速發展。文成帝即位下詔復法,復法的直接結果,便是云岡石窟的大規模開鑿。云岡石窟始開鑿于公元453年,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舊城西十五公里武州山。云岡石窟按其開鑿時間及造像風格可分為三期。
太祖帝滅北涼后遷涼州僧徒三千人及宗族吏民三萬戶于平城,其中包括高僧師賢、曇曜以及著名雕塑家蔣少游。曇曜以禪學見稱,太子晃、太傅張潭和尚書韓萬德分別以師禮待之。文成帝復法后,曇曜為沙門統,《魏書#8226;釋老志》云:“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公元453年),……于京城西州塞鑿山石壁,開鑿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這就是“曇曜五窟”。這五窟的造像藝人大部分來自涼州,而涼州的禪學對北魏佛教也有著直接影響。
云岡石窟的許多重要窟開鑿于孝文帝期間,這就是第二期石窟(公元465—494年)。同第一期石窟相比,此時無論是石窟形制還是形像題材,都有了較大的不同。出現了一種清秀雍容,意匠豐富,雕飾奇麗的新風格。云岡石窟乃至北方石窟的中國化,也就在這一時期出現。孝文帝即位,北魏皇室,貴族崇福祈福也愈演愈烈。佛教在北魏統治集團的提倡下,發展迅速。第二期窟室,龕像的數目急劇增多,據現存銘記,開鑿功德主除皇帝外,尚有官吏,上層僧民,在俗的義邑信義等,表明這時云岡石窟己不限于皇帝開鑿,而成為北魏都城附近佛教徒的重要宗教場所。
第二期開鑿的石窟,主要有五組:七、八窟,九、十窟,五、六窟,一、二窟,此四組為雙窟。另一組包括十一、十二、十三窟。其中雙窟居多,與當時尊奉孝文帝、太皇太后為“二圣”有關。窟制有佛殿窟和塔廟窟兩種。這一期造像題材豐富多樣。五、六窟大佛都采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級的常服式樣。孝文帝時期提倡佛教義理之學,重視《法華經》、《維摩詰經》,一、二窟就是明確根據這兩部經書開鑿的。這一期造像氣勢不如前期逼人,而是加強了和顏悅色之感,菩薩、供養人,飛天雕塑得特別成功。第六窟中心舍利塔上的八軀供養菩薩,含情淺笑,矜持嬌憨。第七窟拱門內壁由于有六個高浮雕供養像,雖為跪式但帔帛飄揚,通體躍躍欲動,顯示出青春活潑與歡愉,被人稱“六美人”像。
第三期石窟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正始、延昌年間開鑿的(公元494—524年)。這時的云岡石窟已不是皇帝禮佛,大修功德的地方,只有一些官吏,士民,僧人進行小規模的開鑿。主要分布在二十窟以西的四、十四、十五、二十一窟以及二十一個主要大窟之外中小窟龕。這一時期石窟以單獨的形式出現多不成組。洞窟為中小型,有塔洞、千佛洞、四壁三龕式和四壁重龕式。這一期造像的現實性更加強了,佛和菩薩都演化成了中國人像的雕刻,而且許多龕都是個人為亡者祈福,為生者求平安。延昌、正光年間的銘記中,出現了愿“托生凈土”,“愿托生西方妙樂國土,蓮花化生”和“騰神凈土”之類的祈求。這表明原來流傳于南方的凈土信仰,已開始在平城得到較大的傳播。這一期造像藝術更臻成熟,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藝術風格。
佛教在北魏時,佛經流通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僧尼有兩百萬,寺廟有三萬余所,可知佛教在當時發展之興盛。而其豐富多彩的宗教幻想給雕刻藝術注入了活力,使我國雕塑藝術轉而以表現佛與諸神為主,風格也變得莊嚴富麗,精巧圓熟,形成所謂的云岡模式,成為魏國領域內興鑿石窟所參考的典型。所以,東自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西到陜、甘、寧各地的北魏石窟,無不有云岡模式影響的痕跡。
參考文獻:
[1]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2]孫振華.中國雕塑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3]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9.
[4](粱)釋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
[5]魏書#8226;釋老志.中華書局,1974.
[6]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8226;云岡石窟卷.文物出版社,1994.
[7]宿白.中國美術全集#8226;云岡石窟卷.文物出版社,1988.
(作者單位:山西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