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體審美發展是人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回避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當代大眾文化背景下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本文試圖以審美教育規避當代大眾文化發展的弊端,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當代大眾文化 審美教育 人的全面發展
個體審美發展是人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回避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當代大眾文化背景下,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一、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弊端
大眾文化的興起是20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重要事件,備受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法蘭克福學派、伯明翰學派更是把文化批判理論研究推向了高潮。生活在當今中國都市的人們,不管個人是否喜歡,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大眾文化正在每日每時地和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塑造人們的情感和思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當然組成部分。從外延上描述,大眾文化主要指電影、電視、廣播、廣告、互聯網等傳媒文化以及其他的時裝文化、流行文化以及青年亞文化等,具有通俗性、娛樂性和膚淺性的特征。
中國當代文化的興起有別于西方大眾文化發展的進程,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境遇。20世界80年代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轉換,社會進入全面而深刻的轉型期,當代大眾文化也有了賴以成長的土壤,并在此階段開始孕育萌芽。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蔓延,大眾文化也出現了集約化、高科技化、大批量生產與大眾傳媒廣泛傳播的態勢。隨著實用、功利、世俗成為市民的主導意識,消費性、娛樂性成為大眾文化勢不可擋的主流態勢。但這里筆者需要強調的是當今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進程,是有別于西方大眾文化發展的。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是在遠未完成現代化、工業化轉型時就已由城市走向鄉村,其結果是其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主流文化,而這一主流文化的形成是以精英文化的邊緣化和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解構為代價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大眾文化改變著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
誠然,大眾文化對于打破文化的精英壟斷,對文化的平民化民主化的促進,對于文化的多元繁榮都在貢獻著積極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大眾文化在當代的過于泛濫,他的速食化、娛樂化、膚淺化乃至情色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將傳統文化、民間文化、精英文化邊緣化的而一統天下致使文化發展失衡的態勢是令人擔憂的。這勢必會造成思想、精神、傳統在當下文化語境下的缺失。在此種環境下成長下的一代,也面臨著個體發展的重大考驗。教育的目的是在于人格的完善與人的全面發展。而這樣的文化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全面發展的如何才能夠實現,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深刻而不容忽視的緊迫問題。
二、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席勒當年曾經敏銳地認識到,人在自然狀態中受制于自然,而在純粹的道德狀態中又受到理性壓抑感性的威脅。他認為理想的人格應是感性和理性自由完美的融合,這就是“優美的靈魂”,而“優美的靈魂”的實現的當然途徑便是審美教育。當然審美教育是與德育、智育在同一層次上并列的三種教育形態,它并不能等同于德育和智育。但審美教育是為了個體的審美發展,個體審美發展又是走向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之一。
而文化大工業下生產出來的速食性、娛樂性、消費性、情色化的大眾文化缺乏想象力與個性,流于表面,它很難如同古希臘悲劇一樣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和凈化,更難以喚起人自身超越精神。審美教育則在當代大眾文化背景下對于規避大眾文化存在的種種弊端及此影響下的個體發展的表面化、庸俗化、單一化、平面化,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現今的審美教育中普遍存在著誤區,許多人把審美教育等同于藝術教育,等同于審美標準的教育,這其實是流于表面并有悖于審美教育自身的。
葉朗先生在《現代美學體系》一書中指出,個體的審美發展就是審美感性能力的發展,它不限于對美(優美)這一種形態的審美對象的欣賞與創造能力的發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美”絕不是美育的唯一目標。審美教育還包括對崇高、悲劇性、幽默、丑、荒誕等多種審美形態的欣賞與創造力的培養。它是透過對人的審美感性能力的培養,使人能夠站在一個人生哲學的高度,獲得自身的解放、發展與自由。也可以說審美教育是在感性層次上,激發、誘導和發展人的各種本質力量。感性的完善包含著理性、道德意識的各種潛能;這是一種把握完美、把握統一性、把握活的生命存在的一種能力。葉朗教授指出,審美教育在于培養人的感性能力、構成意識、想象力、創造力,在于培養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培養洞察力,培養對個性的尊重,培養認同意識,培養正確無害地釋放和凈化內心強烈情緒的能力,培養超越精神。這十種主體能力的培養,正是試圖將人的外在技術與內在精神、感性與理性加以調和,更為深入的體驗生命并在體驗中獲得審美的超越,從而達成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發展。
三、審美教育在當代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實現
有論者指出,大眾文化的單面性與單一性、膚淺性正是致使人的審美能力喪失、缺乏創造力與超越精神的罪魁。更有論者指出,審美教育在當代大眾文化泛濫與沉迷的今天,將面臨著一場爭奪戰。在當今大眾文化背景下,審美教育的實現,更應突出對個體審美態度、審美直覺感性能力、審美趣味的培養與塑造。
審美態度是主體審美活動賴以展開的前提和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審美發展成熟的第一個標志。審美直覺感性能力則是審美活動得以展開的基礎和能力,是審美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審美趣味的成熟,也可以說是審美發展成熟的另一個重要標志。筆者以為在此三方面中真正的審美態度尤其是生活中審美態度的培養與塑造,對于規避大眾文化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尤顯重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飽有一種審美態度。這就使得我們一方面固然可以作為生活的創造者之外更成為生活的欣賞者,另一方面更能使我們在深入體驗生活的同時保持了鮮活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正如葉朗教授所指出的,更為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有無一種審美態度,反映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哲學問題,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生活的目的不僅在于創造,還在于享有。當然這種享有并非簡單的物質上的占有,而是在精神上感情上同自己的生活交往,超越于本能與動物性,開拓出更為廣闊的精神空間,獲得一種屬于人的真正的理解與自由。當我們將審美放到一個人生地、歷史地、宇宙的廣袤高度上的時候,當我們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體會生活的時候,大眾文化所產生的膚淺、單一、片面或可在對人生的深入體驗之中而得以升華。這對于個體提高自身的審美感性能力、擴大審美的視野、形成個體健康的審美趣味,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在當代大眾文化條件下審美教育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湯川秀樹.創造力與直覺.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3]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
[4]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
[5]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東東明縣馬頭鎮陳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