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感悟 深刻體會 文思泉涌
“感”是人的一種心里活動,是與外界事物產生溝通的一種能力。接觸到外界事物得到的影響叫“感受”,對外界事物有所感觸而領悟叫做“感悟”。人們對事物有了感受之后而生感悟,把有了感受和感悟的事物寫下來,就是文章。這樣的文章才會認識獨特,語言清新,立意高遠。正所謂有感而發,妙筆生花。
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斗爭中,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被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面對“北國風光”,思緒萬千,欣然命筆,寫下了《沁園春(雪》一詞,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表達了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在戰爭年代被敵人圍困于梅山二十余日,在“慮不得脫”的形勢下寫下了《梅嶺三章》,立下了“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誓言,抒發了“人間遍種自由花”的崇高理想。一代文豪蘇軾在沙湖道中遭遇風雨,卻以超然的心境去感受“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情趣,于是便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悟??梢?,作者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仔細觀察,細心感覺,深刻體會,才會有獨特的感悟,才會寫出驚世之作,才能留下千古絕唱。
“感悟”,感知在先,領悟在后。要想寫出好文章,心須培養自己的“感受”和“感悟”的能力。
首先,你要關心生活,熱愛生活,置身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置身于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中去,用一雙睿智的眼睛,去發現世界的微小與宏大,真善美與假惡丑。用一雙獵奇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亮點,這樣就會有無限的感覺產生,就會在各種奇思妙想中,啟動我們的靈感和智慧,文思泉涌。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擅長寫山水游記,他在《小石潭記》中寫到“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表面寫魚,實則寫水,這水何等的清澈,何等的透明??!再加上“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魚群,更把這小小的石潭寫得妙趣橫生。想當年柳宗元如果不被貶為永州司馬,哪有閑情去游歷永州?又哪來《小石潭記》這篇美文流傳后世?
其次,感覺事物要仔細觀察。不但要用眼睛,還要調動全身的感覺器官,從視覺、味覺、嗅覺到觸覺等方面去細細感受,寫出文章來才會自然生動,形象逼真。朱自清在《春》一文之中,寫春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視覺;“花里帶著甜味兒”,“風里帶著新翻的泥土的氣息”——嗅覺;“鳥兒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聽覺;“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觸摸著你”——觸覺。作者調動了全身的感覺器官,全身心地去感受春天,因此抓住了春天的景物特征,描繪出一幅幅春天的美麗畫卷。
再有,就是對觀察到的事物要經過自己的特殊感受進行不斷地深化,不斷地升華,挖掘出事物的深刻意義來,這就叫“感悟”。所謂“感悟”,不是“一葉知秋”的簡單理解,而是“滴水見日”的深刻思考。張愛玲在《誰趕走了鳥類》一文的結尾寫道:“鳥聲漸遠,漸遠的何止是鳥聲呢?”,不但給讀者留下思考,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保護環境是事關人類存亡的重大主題。所以,能從極其常見和枯燥的事物中感受領悟到一種精神,一種品格,一種情趣,一種哲理,一種趨向就是“感悟”,就是高層次的感受。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生活就是蔚藍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讓我們熱愛生活,擁抱生活吧!這樣我們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感受,升華了無窮無盡的感悟,用我們生花之妙筆,描繪出更加美好的人生畫卷。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