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固有色”無法固有,而“固有色彩觀念”倒是確實存在。當我們進行色彩寫生時,必須建立科學的光色變化觀念,從客觀物象當時當地的具體色彩實際出發,排除“固有色彩觀”的干擾,拋棄對“固有色”的盲目追求,以自然為師,努力表現一切被畫物象極為豐富的色彩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認識和運用色彩的能力不斷提高,畫出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強烈,更為真實的優美作品。
[關鍵詞]色彩寫生 固有色 固有色彩觀念
世間一切物象,其色彩的準確呈現乃是由于自然光照射所致。而物象色彩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引起的豐富變化,也是由光照這個唯一條件所使然。前者稱之為光源色,后者稱之為環境色。這二者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有主有輔。光源色決定環境色、“派生”環境色,而環境色只不過是由于光源色的存在而呈現。如果排除了光照條件,所謂環境色的相互影響也將隨之消失。印象派畫家們所主張的有光即有色,無光卻無色的理論,無疑是科學的,正確的。問題的焦點在于:一些有關繪畫色彩的論述中,除了肯定光源及環境對色彩呈現所起的作用外,似乎還存在一種“物象本身所固有的色彩”,即“固有色”的說法。對這種頗為流行的主張,很有重新探討與商榷的必要。
在色彩畫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面對物象而其畫面色彩全然與客觀實際相脫離、甚至背道而馳的現象,這是與色彩寫生課的教學目的不符合的,應予糾正。
為什么學生在色彩寫生中不自覺地“說假話”?除了必要的色彩基礎理論沒能掌握或運用繪畫技巧的生疏,甚至先天性的色感遲鈍等因素外,我以為不能排除學生被“固有色彩觀念”所“奴役”這個隱蔽的重要原因。
固有色彩觀念,即人們對各種物象色彩的一種普遍存在的既成概念或樸素的認識。而它們往往不是在科學的色彩理論指導下長期形成的。
每個人在學畫之前的漫長生活中,無例外地都在腦海中“積蓄”了許多關于色彩的一些認識,如花是紅的,草是綠的,天是藍的、云是白的……等等。這些色彩“積蓄”有的來自幼兒時所見所聞,有的來自人為的教育,有的則來自書本、歌曲……,總之是通過“灌注”與“自我吸收”兩種渠道而得之。這些色彩“積蓄”,在未曾接觸繪畫色彩之前,是足可以應付生活的。但在學畫開始時,這些“積蓄”則往往成為認識科學的色彩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去自覺地指導自己繪畫實踐的嚴重障礙。
基于“紅花、綠草、藍天、白云”那些概念的色彩認識,必然在色彩寫生中,置對客觀物象之具體色彩的感覺于不顧,屢屢出現以表達其主觀概念為滿足的色彩畫作品。在這個時期,對科學的光色理論,往往采取不自覺的“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態度,根本不與自己的描繪實踐相聯系,更談不到在自己的描繪實踐中起指導作用。這種情況,就絕大多數學生講,當然不是有意的抵制,而是自然而然的輕視。原因是在他們的頭腦中已被許多關于色彩的概念化認識所“占據”,從而使科學的色彩理論“無地自容”。一面白墻的色彩,如果概念地理解,它總歸是離不開“白”,就其制作材料看,也無非是以石灰粉刷而成,更應該是“白”。但在我們以顏料去描繪這面白墻時,絕不應該以純白粉或空白紙的方法去簡單對待,而必須根據其在當時當地所呈現出的具體色彩面貌,以各種不同傾向的“白”——實際是各種傾向的高明度色彩,塑造其總體感覺,即達到“白而非白”的色彩效果才好。
同一面白墻,在風雨陰晴的天氣變化中,在早午晚不同時間里,在春夏秋冬四季轉換下,其色彩必然是不同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其所以存在變化,總是由于光照條件及由光照而引起的環境變化所決定,除此而外,別無其它解釋。這種認識是建立在科學的光色觀念的基礎上的,是正確的。
問題又回到“固有色”這個概念上來了。究竟一面白墻,一條土路……的“固有色”是什么?答案只能是“對景寫生,而后得之”的畫面色彩,且必須是老老實實地寫生畫面色彩,除此而外,別無他途。任何主觀設想的“色彩”,都無法表現其具體“面貌”;任何精確的語言描述與解答,都無法形容色彩感覺,且不能“代替”畫面色彩的呈現;任何“調色配方”也無法解決色彩寫生中的任何一個具體問題。
一面白墻,只要它處于光照條件下,無論是光的直射、漫射或反射,它的色彩面貌都必然隨著光照角度的改變而變化,一刻也不停止。盡管這種變化在一個時間單位內,其幅度較小,但它總歸是在變化。面對始終在變化著的一切物象之色彩,意欲使其“固定”不變,從而找到它的“固有色”,我以為這無異于緣木求魚,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引申來談,既然處于自然形態下的物象色彩無法找到其“固有色”,那么具有人為因素的物象,其色彩該是可以“固有”了吧?回答也是無法“固有”。譬如:一輛經過人工油漆的紅色拖拉機,無論它處于任何季節,任何天氣條件下或任何時間內,若用語言表述其色彩,當然只能說是紅色。即使是在色彩教學中,也只能說該紅色是偏青一點或偏黃一點,是暖性紅或冷性紅等等,這樣的語言表達,似乎是相當具體,還多少帶有“調色指導”的意味,但實踐證明:即使如此,也仍然不能代替對該紅色的細致辨別,更不可能依據這樣的表述,用色彩去表現它。繪畫色彩,畢竟是需要非常具體且形之于畫面的色快組合來體現物象生動的色彩效果,它和文學描述與語言表達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們簡單地斷定拖拉機是紅色的,且認為這“紅色”就是該機械的“固有色”,且基于這種認識去進行繪畫,我以為,它只能起僵化色彩感覺的作用,只能起“限制”感覺的作用,只能助長浮光掠影的概念或概念化作畫態度。
太陽光包含七種色光,決定了一切物象的色彩傾向均處于紅、橙、黃、綠、蘭、紫這六個大的“色素”之中。且每個“色素”的色彩變化,又是千差萬別,難以數計。面對這樣豐富,浩繁的色彩變化,要想以某種物象的“固有色”為“代表”,體現其豐富的色彩關系,表達作畫者當時的色彩感受,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我以為,如果肯定“固有色”的存在,其害有三。
1.導致作畫者將注意力集中于對“固有色”的辨別與表現上,從而忽視甚至放棄對特定的光色關系的分析,當然更談不到給予充分表現。
2.在追求“固有色”的同時,必然使“固有色彩觀念”頑固地呈現于畫面。這將導致畫面色彩的程式化、概念化傾向,使色彩寫生在繪畫基本功訓練中失去效用。
3.努力追求“固有色”,將嚴重妨礙作畫者敏銳的色彩觀察力的發揮,阻礙對物象色彩必然發生相互影響這一客觀規律的認識與掌握,必然形成畫面無光感,無色調等弊病。
看起來,“固有色”似乎是存在于人們意識之外的所有物象都應具備的“固有色彩”,而“固有色彩觀念”則是存在于人們思想之中的。一內一外,一客觀一主觀,但這個“客觀”卻是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無從感覺,無從表現;而主觀上的“固有色彩觀念”確實存在于腦際。當作畫者的色彩感覺在客觀物象上失去依附,失去驗證時,主觀的“固有色彩觀念”則必然代替一切繪畫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色彩“寫生”作品,必然失敗。
參考文獻:
[1]邱光正.水粉畫.
(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市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