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本文筆者從五個方面就在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闡述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關鍵詞]小組 合作學習 功能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下面我就如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營造合作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心理傾向,是一種穩定的、而非偶然的、暫時性的指向。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一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明顯地表現出對所學內容必須理解,必須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就學得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而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學生心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和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激發他們合作學習的興趣。
二、引導合作探討,嘗試樂趣
探討交流是合作的開始,通過交流,使學生聽取不同的意見,進行比較,讓學生就某一個問題展開充分、自由的討論,這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一種較好形式。討論是一種群體行為,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參與表現的欲望,有助于理清思路,以達到對問題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產生新穎的見解,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所以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在獨立思想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指導,實現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讓學生嘗試到合作創新的樂趣。
三、積極協同操作,提高效率
合作教學中,有時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材的重難點,結合班級學生實際,設計既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效應,又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認知功能的思考題、討論題和操作題等習題,提高同伴間合作的效率,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角的度量方法后,安排了一道操作題:測量中隊旗右邊三個角的度數。在測量中隊旗右邊三個角的度數時,小組中的學生把桌面整理后,一起把中隊旗平鋪在桌面上,然后讓三個同學分別去測量相關角的度數,其余同學壓住隊旗,盡量不讓旗的形狀變化,同時也時刻提醒測量時的注意點。就這樣小組成員一起合作,很快就完成了測量任務,并且測量結果正確率較高。操作活動中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職責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學生都主動投入,也使教師的教學面向每一位學生,學習效率進一步得到了提高,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適當開展評比,增強意識
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除了在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在小組中顯身手的同時,更要確立一種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學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鼓勵個人競爭的作法和相應的評價方式,實行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助合作,將整個評價的重心由激勵個人競爭達標轉變為激勵小組集體合作達標,即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結果評價,也無論是對小組集體評價還是對個人評價,都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參與合作的意識。
五、課后開放延伸,持續發展
在開放的、合作的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創新的自由,開放學習的空間,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從而持續發展。創新不是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活動,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上,束縛在教材的范圍內。經常組織調查活動、實踐活動,不只是在課堂上,還在生活場景中、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活”的數學,延伸我們的數學課堂。例如:在“統計圖表”教學后,我布置了一個研究性課題: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體裁不限,一周內完成。學生們忙碌起來,每個學習小組開始分工。先集體討論,確立統計主題,學生的統計題材較為廣泛,如有一組學生統計班級學生課間活動的情況,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另一組學生統計了一周內學校圖書館各類圖書借閱情況,制成折線統計圖。學生們在實踐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都從中獲得一定的常識教育。
總之,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盡量地創造條件,引導各小組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地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兩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