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教材里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容,語文教師應該緊扣教材,挖掘出各種課型里美的因素,貫穿相應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記敘類文章 說明類文章 議論類文章
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各門學科的教學都應進行審美教育,語文課尤其如此。所謂語文審美教育,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為指導,以語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楊德如《語文美育學導論》)。
19世紀法國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美到處都是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語文教材里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容。我們應該緊扣教材,挖掘出各種課型里美的因素,貫穿相應的審美教育。下面,就簡要談談不同文體的文章的審美教育。
一、記敘類文章
記人記事,寫景抒情,緣情布景,情景交融,是記敘文美之所在。中專語文教材里有許多寫景抒情的文章諸如《春》《綠》《我的空中樓閣》《前赤壁賦》《天山景物記》《再別康橋》和冰心的《笑》等等,它們都是語言文字的佳作,文筆極其優美,自然景物描寫具體、形象、生動。教授這類課文時教師除了抓住美詞美句,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欣賞語言文字的優美之外,還應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中描寫的美麗的自然景物和圖畫,使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絕倫以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美。對學生進行自然美的教育,能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對大自然、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寫人為主的文章,應重在剖析人物的性格美,陶冶學生的情操。
現在的中專生性格很不完善,有的態度粗暴,有的不尊重師長,有的沒誠信,有的不講文明,有的吃不了苦,有的沒責任心等等。語文教師有責任對他們進行人格的教育,培養健康的性格。語文教材中有大量記人為主的文章,他們或勤奮、或樂于助人、或勤勞、或機智、或勇敢、或善良,大多數人物都有著美好的的心靈、高尚的的人格。在教學中我們要挖掘出這些美學因素,對學生進行性格、情操等的熏陶。如夏瑜、華老栓一家、水生嫂、大堰河等,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在講授中教師應讓學生分清哪個是正面人物,哪個是反面人物;哪個值得我們學習,如何學習等內容,讓課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質去凈化學生的靈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如梁曉聲的《普通人》回憶了父親生前擔任群眾演員的幾件微事,贊揚了父親這個普通人辦事特別認真的不普通的精神。教學時應強調“父親”辦事特別認真就體現了一種性格美,一個做事認真負責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是個受歡迎的人。學習《荷花淀》應通過對人物典型細致的言行描寫的分析,指導學生看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婦女傳統的明大義、顧大局、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性格美,以及溫柔、含蓄、忍耐的人性美,從而培養以國家民族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美好情操。教授《項鏈》,大多數教師只譴責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追求享樂,卻很少從她身上挖掘出閃光點。瑪蒂爾德在預見得到的生活的貧困、肉體的苦楚、精神的折磨面前,肯花巨資歸還別人的物品,這不是說明她誠實、善良、守信用嗎?為償還巨資,她艱苦奮斗整整十年,不正體現了下層人民為擺脫貧窮而頑強奮斗的生活意志和吃苦耐勞的本色嗎?她身上的這些閃光點難到不應該值得弘揚和學習嗎?只要教師在備課時稍加留心,同樣可以在瑪蒂爾德們的身上挖掘出美育材料,對學生進行人格美的教育。
二、說明類文章
說明文是用來傳遞各種科學技術信息的,由于它不追求語言的華美,語言遠遠沒有記敘文那么生動、形象,因此一些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學習沒興趣。其實說明文中也有美學因素,如果我們教師能發掘出來,同樣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授說明文可以從結構和語言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感受說明文的魅力。
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了解作者布局謀篇,是說明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說明文的思路往往都很嚴謹,條理清晰,具有一種嚴謹美。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向我們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生態知識和生產知識。全文按事物的邏輯聯系安排材料,先按先主后次的順序,主寫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寫生產情況;后按由表及里的順序,介紹荔枝的形態和構成;最后按從實到虛的順序介紹荔枝的生產知識,思路清楚,把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介紹得井然有序。教學時在啟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并體會課文清晰的脈絡,感受文章結構上表現出來的嚴謹美,從而得到美的熏陶。再比如《芙蕖》一文,除了立意美(該文別具一格地從欣賞和使用的角度說明荷花可人之處,立意新穎,給人新鮮的感受)之外,結構也很美。全文按“總——分——總”的順序寫作,開頭總說芙蕖有許多“可人”之處,主體四個自然段說明它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結尾對全文作總結。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呈現出一種結構美。教學時教師如能發掘出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些美,一定能提高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通過《芙蕖》的教學,也能使學生感受其“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絲一物不具家常之用”的“可人”之美,從而喚起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說明文的美還可以從其表現的語言來體現。說明文的語言,都要求準確、簡潔、周密。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最主要的要求。說明文如實介紹客觀對象,其知識性、科學性特別強,所以介紹的語言不能模糊。如《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中的“現代自然科學,不是單單研究一個個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事物、現象的變化發展過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部稍小”用詞都很準確,既體現出語言的準確美,又體現出質樸美。另外,說明文常常借助各種說明方法把說明對象通俗明白地介紹給讀者,也增添了美的因素。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綜合運用了引用、插圖、數字、比喻、舉例、分類等多種說明方法,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得生動、形象,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特別是課文引用了不少古詩文,如“飛焰欲橫天”“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等等,使文章更有情趣,更富文采,學習本文,學生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獲得藝術享受。
綜上所述,說明文的美也是無處不在。只要教師能挖掘出課文中所含的美育材料,并用生動的語言傳達給學生,就能使學生在學習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三、議論類文章
議論文同樣是處處體現著美。議論文要表達鮮明的立場和觀點,要以理服人,要結構嚴謹、論證嚴密,這些都蘊含著美,教學時要把這些美展現給學生。比如《六國論》一文,開篇就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究為“弊在賂秦”,這個論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呢?因為稍微懂得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六國中齊、燕、趙三國并不曾賂秦,這個論點好似站不住腳。我們看作者怎樣論證它。作者從賂秦者亡,不賂秦者因賂秦者亡這兩個側面進行論證(第2、3自然段),有力地說明了賂秦者是力虧而亡,不賂秦者是失強援而亡。最后根據史實,針對現實,提出自己的主張,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第4、5自然段)。全文自始至終緊緊扣住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從提出問題至分析問題,再至解決問題,層層進逼,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給人以多種美感——論點的立意美,結構的嚴謹美,論證的嚴密美。通過對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重點分析,還使學生感受課文由此及彼借古諷今的委婉美,深深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在論證過程中,議論文還常常體現了形象化的論證美。比如在《簡筆與繁筆》中作者用“背著一塊石頭在劇場里看戲”比喻讀拖沓累贅文章之吃力頭疼,用“順風行船”比喻讀好文章之輕松暢快;高占祥在《微風賦》中借助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北風和南風比試的故事,闡明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時,只能‘說服’而不能‘壓服’”這個抽象的道理;在《勸學》中荀況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比喻與“不積小流”“不積跬步”的比喻作對比,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六國論》中引用古籍中“抱薪救火”的比喻,論證了“以地事秦”是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這些形象化的論據,不僅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深奧的道理,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又能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議論文形象化的論證美的無窮魅力,從而喚起他們學習議論文的欲望和激情。
總之,語文課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極強的美育滲透意識,努力從不同的角度,發掘每篇課文不同的美的閃光點;充分利用各種美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教育,幫助學生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審美觀,為把學生培養成為人格健全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敬愛福.中專語文課審美教育淺談——兼析《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美學構建[J].中專語文教學,1997,(1):37-38.
[2]吳劍平.在說明文教學中滲透美育[N].現代教育報,2007-6-4(22).
[3]童英慶,王山年,劉相東.審美教育與議論文教學[J].臨沂師專學報,1999,(21).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