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樂教學”是當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究的課題。近年來,也有豐碩的實驗成果見諸報刊,可是,這些實驗成果還大多數局限于小學階段。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初中生從年齡段上看,正處于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在初中課堂上引入“快樂教學”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歷史課的課時較少,教與學的任務相當艱巨,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就可以調動起來。那么,爭取課堂的最佳效果,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快樂教學 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傳授的知識,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么,他們就會主動地、深入地、興趣盎然地鉆研領會。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孔子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能夠樂學,成功還會遠嗎?今天我們的歷史教學,完全有可能做到讓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成為“樂知者”,從而進入最佳學習境界。
我曾經向學生們介紹過多種快樂助記方法,如互相講解助記法、濃縮文字助記法、巧用數字助記法、歌詞歌曲助記法等。下面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的三種快樂學習歷史的方法,本文現就以上幾點,談談初中歷史課引入“快樂教學”的初步嘗試,希望能給同行們給予幫助和指導。
一、分組合作,探究質疑
這種方法很有效。例如,幾個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一起交流學習方法,互相質疑問難,不但能增加學習動力與樂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樂記憶。如有人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就在小組討論:《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時期的兩個重臣明珠、索額圖分別被稱為“明相”、“索相”……可明朝時就廢除了“宰相”,何來“明相”與“索相”?有人猜測:明珠、索額圖因功績顯赫,可能是被康熙賜予了“宰相”的稱號;有人說:不對,明珠、索額圖應該是康熙帝的軍機大臣……馬上有人糾正:軍機處在雍正帝時設立,明珠、索額圖的真實身份應該是輔政大臣,稱“明相”與“索相”是錯誤的。
二、虛構故事,情景體驗
你能記得多少年以前的事?如果是幾千年前的事呢?下面向你介紹一種助記方法。如秦始皇加強統治的措施,一個學生編了一則這樣的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國都城現河南開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可他坐著馬車,一出咸陽(秦國都城)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于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板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板還是不要,并從自己柜臺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因為是碰上黑店了,嚇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于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圣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饑。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
這個故事很有趣吧?其實這則故事里有幾處歷史知識錯誤,當時學生一聽就指出來了。你能指出來嗎?(提示:刀形幣是齊國的,紅薯是明朝時引進的)編歷史故事很容易出現細節錯誤,有些歷史劇里也常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我們常這樣去練習,不僅能幫助我們記憶,還能加強我們的文字素養呢。
三、優化導語設計,引發學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來盡快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從而使導語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鋪墊。
筆者在講“西安事變”一節時,考慮到學生喜歡看電影、電視這一特點,便在課堂上讓學生先看“西安事變”錄象中“華清池捉蔣”的片段,并讓學生簡要復述幾個情節,然后指出:這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生動寫照,那么張、楊為什么要扣押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結果怎樣?影響如何?中國共產黨對這一事變又持什么態度?為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據教材內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或者利用謎語、成語導入,或者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者利用鄉土歷史導入總之,上課伊始,就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愿意學、喜歡聽。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疑、求知的欲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四、將史實故事化,變枯燥說教為生動描繪
初中歷史課本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個梗概,教師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去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致,易接受,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講“戰國”“七雄”,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為了突出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七國中最徹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變法,我在課堂上曾穿插將了“商鞅南門立木”和商鞅將唆使太子犯法的兩個師傅治罪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表現了商鞅取信于民,堅決實行新法的決心,也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可貴品質。這樣,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意義,就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作為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
五、不可忽視的情感溶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學階段又是獨立見解形成的時期,歷史課跨度大,頭緒多,若能進行情感引導,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學生更加熱愛這門學科。
例如,在講解我國古代文化時,教師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光耀千古的優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會使他們振奮起來,堅定地為中華崛起和騰飛讀書。
歷史課除了課堂上可以引入“快樂教學”之外,課下幫助學生掌握記憶規律,鞏固所學知識,也有許多“快樂”方式,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要讓學生逐漸把學習歷史,當作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這不僅可以積極地減輕學生負擔,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