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湖南省部分高等院校體育教師對大學生傳播奧林匹克文化、學生對奧運會的情感態度及在高校中奧林匹克文化傳播途徑、方法等的現狀調查與研究。提出了高等院校奧林匹克文化傳播的幾點建議,旨在對奧林匹克文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廣泛普及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關鍵詞]湖南高校 奧林匹克文化 傳播
1前言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給人類文化帶來了深刻影響,文化整合可謂大勢所趨。奧林匹克文化與申辦國的傳統文化、主辦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和整合就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我們應該把奧林匹克文化與主辦國的傳統文化、申辦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和整合放在奧林匹克文化突出的地位。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湖南理工學院、邵陽學院、湘南學院9所高等學院的550名學生和100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問卷調查法
對學生發放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520份,有效率94.5%。對教師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95%。問卷發放前對問卷的設計嚴格按照問卷設計原則,對所設問題通過特爾菲法進行篩選,并進行了信度檢驗,信度系數r=0.94,表明問卷具有較高信度。
2.2.2文獻資料研究法
查閱了近10年來國內、外有關奧林匹克文化傳播相關研究。
2.2.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問卷中所涉及到的數據用SPSS13.0數據包進行統計分析。
2.2.4專家訪談法
3結果分析
3.1教師對學生傳播奧林匹克文化的現狀(見表1)
3.2學生對奧運會的情感態度
從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在對待奧運態度問題上,研究生與本、專科學生基本保持一致的態度。但在對待“學校奧林匹克教育態度”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專科院校學生“對學校奧林匹克教育情況”持不滿意態度的人數比例高達66.75%,明顯高于研究生43.14%和本科生44.95%。這與專科院系奧林匹克教育工作開展滯后性有著很大關系(見表2)。

從對學校奧林匹克教育問題的情況中發現,僅有10.36%的學生對目前學校的奧林匹克教育表示滿意,38.03%的學生感到滿意,51.61%的學生表示不滿意。表明高等體育院系對學生奧林匹克教育并不太重視。3.3奧林匹克文化傳播途徑
調查資料表明顯示,37.1%的學生是通過電視來了解奧林匹克文化,網絡與報刊雜志的利用率也很高,分別達到了23.63%和18.64%。教師與課程的利用率比較低,僅占到4.09%和7.08%。廣播的利用率僅僅只有5.12%(見表3)。
4結論與建議
4.1加大體育教師奧林匹克文化培訓的力度
高校體育教師作為高等院校中奧林匹克文化的傳播者,對奧林匹克文化的傳播起著主導作用。雖然我國以前也組織過高校體育教師參加奧林匹克文化培訓,但相對我國廣大學生需求來說,仍然顯得不夠。因此,加大高校體育教師參加奧林匹克文化培訓的力度己勢在必行,而且在培訓上要從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強。4.2加強體育教師奧林匹克文化知識的自我學習
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只是學習奧林匹克知識的一個方面,但最重要的還是靠教師自己進行學習與研究,學校可以適當給予獎勵來提高教師學習與研究奧林匹克的積極性,從而在學習與研究中不斷積累來豐富自己的奧林匹克知識。4.3加強奧林匹克文化課程開設的重視程度
通過電話訪問十幾所高等院校教務處的教師,了解到大部分學校奧林匹克課程的開設狀況不甚理想,特別是一些專科院校幾乎沒有開設過這一課程,即使開設過的院系,時間也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學生需求。我們可以將奧林匹克課程在高等院校中以公開選修課的形式開設,這樣即滿足了學生對奧林匹克知識的需求也不占用正常上課時間。4.4在奧林匹克文化傳播中加強其研究
針對我國高等院校中傳播奧林匹克文化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尋找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特別是積極探索我國高等院校中傳播奧林匹克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適合高等院校學生的傳播內容,不斷將我國高等院校中奧林匹克文化的傳播引向深入。4.5充分利用其它各種媒介傳播奧林匹克文化
今后在我國高等院校奧林匹克文化的傳播,不僅僅要發揮基本傳播途徑的主導作用,其它的傳播奧林匹克文化活動的途徑也要很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而使奧林匹克文化不僅在高校學生中得以廣泛傳播并且在人民大眾中也得以更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75-181.
[2]王漢瀾.教育側量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59-63.
[3]周立華.河南省普通高校奧林匹克文化傳播現狀調查與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1):122-125.
[4]陳喜珍.高校中的奧林匹克文化教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4,(4):50-52.
[5]胡曉波.以人文奧運理念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2,(6):96-97.
本文系湖南工程學院2007年科研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