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里,上市之時,便是榮耀與財富之門開啟之始。俞敏洪帶著新東方在美國上市,作為中國首家教育概念股受到熱捧,股價上漲強勁,個人財富也水漲船高。然而,他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愜意,聽完俞老師的“訴苦”,你能感受到他的遺憾并不矯情。
他說,把新東方做這么大,然后弄上市,對我個人生活來說,或許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但是,這又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上市以后,感覺壓力陡增,實際上是把內部壓力轉化為外部壓力了。以前內部人員拼命在問,新東方做得怎么樣,新東方怎么做;現在變成外部投資者在問你做得怎么樣,怎么做了。財富雖然擴張了,社會責任更是成倍地擴張了。我正在為履行這個社會責任而努力。
同時,我也感覺“做教育”和上市還是有一點沖突的。作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就要鐵定做到收入增長多少,利潤增長多少,以及人數要增長多少。但對于一個教育機構來說,它最大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在于它的教學質量,而并不在于它的學生每年增長了多少。
由此我就陷入了矛盾:一方面要保持公司的可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要保證教學質量同步增長,這都是需要時間的。單是去年一年,新東方在教師培訓管理上的投入就花了上千萬。原來我做事比較從容,上市前也從未算過新東方每年增長率是多少。我會從容地把該花的錢都花掉?,F在一方面是新東方有錢了,但卻不能“從容地花錢”了,有時候還要省下來變成利潤。
所以對我來說,這種狀況就變成一個較難平衡的狀態,也是比較痛苦的狀態。我本人比較喜歡悠閑地去做一件事,這點被上市給破壞了。
當時新東方初創時,肯定想做大,做到了一定程度覺得對我個人生活也夠了,平時有點時間去旅游、寫寫書不是挺好嗎?但是在做大的過程中,別人又參與進來了。當你認為自己做得差不多的時候,周圍的合作者又會說不夠好,他們希望你繼續做。但同時隨著人員的增加,利益糾紛也增加了,結果你就發現自己主動做的感覺就開始慢慢消失了。
比如說像新東方上市,開始的時候就我個人而言是不想上市的。但當時面臨著競爭的問題和內部利益分配的問題,全世界的資金都在找中國的投資項目,而很多基金已經開始找到了教育領域。萬一真有一家外語培訓機構比新東方早上市了,那么從競爭和資金上來說,新東方將會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
如果說新東方從最初的發展到做大的過程中還有我許多主動因素的話,上市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直被推著走的。外來競爭對手算一個推力,內在的推動更厲害,因為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家都拿了新東方的股權,股權變現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能一下子拿到錢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需要承擔太多后果,那當然是大家很希望的。
當然,新東方最終還是被推上市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化解內部矛盾,否則新東方內部的人、循環在內部圈子里的人大家攪和,攪和到最后都覺得沒有出頭之日。一旦上市以后就有出路了嘛。所以在內外因素的推動下,我還是決定上市。從我個人來說,我至今還認為不是我個人最佳的選擇,但它可能是新東方和新東方人的最佳選擇。
不上市,我的錢也夠花了。上市之后,我更加忙了。如果說有變化,就是把原來跟新東方內部人交流的時間,分出一大半跟外部的人進行交流,包括各種各樣的投資者、各種股東,還有各種各樣的國際會議,都得參加。還有一點,就是更加被公眾化了,個人生活空間也受到很大擠壓。
對于未來,我想得比較簡單。首先是要把新東方做好。如果這一點能做到,也許我會慢慢從總裁和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去做幾件大事。第一,每年資助500~1000名貧困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大學學業。這已經在做了。第二,我希望能以上市公司股份換到的錢去辦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我希望它是一個包括經濟、法律、商學、哲學、宗教等的小型人文精英大學,并且能夠做成中國一流的私立大學。第三,如有閑暇的話多讀點書,到世界各地多走走,把我的那份悠閑心情給收回來。
“有財富未必有人生,有人生未必無財富”,一個人有錢并不意味著他的人生就完美、就比別人高。人生境界的高低和一個人一輩子過得值不值,有沒有錢是沒關系的。有智慧的人有了錢,會用錢讓自己的人生更完善、更豐富、更完美:而沒有智慧的人有了錢,會使自己變得更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