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是中國古建筑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額,又稱扁額、扁犢、牌額、簡稱為扁、匾或額。中國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匾額:“扁,署也……署門戶之文也。”也就是在門戶上題字,以作居室的標記。凡是宮室,殿堂、亭榭、書齋等以大字題于門額上,均稱匾額。
古代匾額大多為木質,也有石質雕刻的。不論木質或石質的,匾額一般為長方形,尺寸以門面大小而定,多為黑漆金字,醒目端莊。有的還配以楹聯或藝術雕刻。
匾額一向注重書法藝術或題額者的地位,以提高懸掛匾額場所的聲譽。古代的貴族、高官、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當時皇帝題賜的匾額來炫耀權勢。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于匾,而表達建筑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于額。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橫著的叫匾,豎著的叫額。因此,合起來可以這樣理解匾額的含義,懸掛于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
匾額一般分為兩種,官方的和民間的。官方的出現較早秦代就有了,而民間的則要到唐末才出現。當時,里坊制度被廢除,百姓可以臨街破墻開店,于是人們開始想出了掛出各自的匾額來招攬生意。到了宋代,匾額就更多了。
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當建筑四面都有門時,四面都可以掛匾,但正面的門上是必須要有匾的,如皇家園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由于是明掛的,所以,歷史上的匾額屬于首當其沖被損毀的文物。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匾額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標志,匾額過去在城市和鄉村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于歷史的變遷以及其他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經很難看到有文物價值的老匾額了。正因為如此,老匾額才顯得彌足珍貴。
匾額按其性質來說,比較常見的大致可以分為五類:一類是堂號匾,像紀曉嵐的閱薇草堂等;一類牌坊匾,這一類通常是作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規范,表彰鄉里老師等;一類是祝壽喜慶的,這類匾額數量非常大;一類是在商業發達地區的字號匾,如北京的榮寶齋、同仁堂等;再一類是文人的題字匾額,帶有文學色彩的或是座右銘式的匾。
自有匾額以來,它就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與建筑、民俗、文學、藝術、書法相結合,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寫景狀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極大的文學藝術感染力。懸于宅門則端莊文雅,掛在廳堂則蓬蓽生輝,裝點名勝則古色古香,描繪江山則江山增色。雖片辭數語著墨不多,望之卻巍然大觀,令人肅然起敬。
縱觀各種匾額,無論是屋舍的裝飾,還是景觀的裝點,無不表達了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如民居屋舍匾額的內容大都為“芝蘭入室”、“忠厚傳家”、“安樂”、“桂馥”等;反映自然景觀的則如“山清水秀”、“碧水縈繞”等。所有這些表示吉祥、安寧、祥和的字眼,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福瑞喜慶、諸事順利的詞句,充分表達了人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好觀念和欣賞趣味。
中國的各種匾額,特別是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額,雖然大多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但也有不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馬流芳”等,標榜了本家族先人的品習,繼承前輩人的優秀品德、聰明才智、光榮傳統,讓家族美名世代相留,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啟迪作用。
各種匾額文字多拜求名人或文人為之潑墨書寫,這類老匾額如今已很難尋覓,這些匾額集字、印、雕、色于一體,大都辭藻華美、書法精湛、言簡意賅、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起到了補史正史的意義。“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濤,可得濤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
匾額大致分為幾種題材,樓堂殿閣的名稱,如,滕王閣、長生殿、望月亭、望江樓等;商家字號的名稱,如,同仁堂、內聯升,老鳳祥、榮寶齋等;歌功頌德的題詞,如,桃李滿園、愛民如子、高山仰止等;繪景抒情的題詞,如,清風肅來、山清水秀、一碧萬傾、春和景明等;述志興懷的題詞,如,天道酬勤、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等;慶典開張的題詞,如,大展鴻圖、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
匾額因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而成為今天我們研究民族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如果把這些匾額拓片結集,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對于書法愛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欣賞價值,而且對于研究地方史者來說,也是一份十分珍貴的研究資料。
令當初那些文人騷客想不到的是,他們有感而發,在不經意間留下的翰墨,竟會成為后人研究歷史、觀賞書法的文物而倍受寵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論是為歌功頌德,還是為標志記號;無淪是為裝點門面,還是為點綴江山,匾額作為一種化現象也將成為歷史,匾額收藏便成為必需和必然。
正是由于匾額具有多種價值,如今,越來越受到收藏家的青睞,其價格也開始一路走高。杭州收藏匾額的藏家呂軍說,匾額其實一直以來都比較冷門,主要是因為貨源不多,真正的精品更少。所以,以前一塊老匾幾千元基本就能拿下,好一些的品相完整、雕工精美的在萬元左右。這幾年老的東西比較吃香,連帶著以前不太有人要的匾額也成了搶手貨。他形象地表示,如今匾額之類的熱起,經常會讓我們看到這樣的消息,一場暴雨過后,某偏僻小村的村民發現自己村里祠堂的匾額連著牛腿都消失了……
目前,比較受人歡迎的是文人題字匾,字號匾和座右銘式的匾。前不久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塊清代劉墉題寫的匾額拍到了20萬元的高價,兩年翻了一番。
據了解,在這幾年的拍賣會上,開始陸續出現了匾額拍賣,成交也不錯,而此前乾隆題寫的匾額被拍出了160多萬元的高價。不過呂軍卻總是覺得文人匾額其實更有潛力。“文房用品的價值以前一直被低估了,但是這幾年明代文玩的價格正在趕超清代,我想這是一個價值回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