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原材料價格高漲的市場環境下,煤炭資源的供應受到廣泛的關注。中國由傳統的煤炭出口大國,到今天的進出口總量基本平衡的煤炭貿易現狀,使國內煤炭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逐漸趨同,國內煤炭供應從基本平衡轉向了整體偏緊的局面。
煤炭資源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作用
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高漲,作為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煤炭資源價格也一路飆升。在高啟價格的背后,盡管有通貨膨脹的因素,但更是由供需矛盾的沖突所帶來的結果。
據世界知名能源公司BP公司近日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2008》稱,2007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增長率為7.7%,為18.634億噸油當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6.8%。其中,石油的消費量為3.68億噸,同比增長4.1%,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9.3%。生產量為1.867億噸,同比增長1.6%,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4.8%;進口量大約為1.813億噸。同年,煤炭消費量同比增長7.9%,達13.114億噸油當量,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41.3%,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38%。其產量為12.896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7.0%。在中國石油產量增幅停滯不前的情況下,石油消費量的增長缺口完全依賴國際石油市場,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完全落在了占有能源消費總量70%多的煤炭的生產供應上。
近10年來,中國煤炭的生產與需求的倒掛增長形成了目前需求大于煤炭供給的情況。加上今年出現的南方冰雪災害和四川地震的影響,更加重了煤炭資源的短缺。
當然,增加煤炭供應量是當前緩解煤炭資源需求緊張最好的辦法。一些國有重點煤企雖然在以較快速度增產,而非重點煤炭企業對煤炭資源和企業的整合尚處于改造升級階段,其所具有的自然資源條件尚不能達到國有重點煤礦的生產效率水平,其產能尚不能構成對資源緊張的有力緩沖。這就要求中國煤炭企業“走出去”,到國際市場競取優質資源,利用高產高效化生產方式進行開采,再運回國內,實現對國內煤炭市場供應的有力補充。
中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現狀對市場供應形勢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采取了緊縮煤炭出口的政策,煤炭出口退稅取消,煤炭出口配額逐年減少。2003年,中國煤炭出口配額達到1億噸。2004~2006年3年中,煤炭出口配額一直穩定在8000萬噸。2007年減少到了7000萬噸。2008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今年的第一批出口配額為3180萬噸,專家預測,尚未公布的第二批煤炭出口配額可能遠遠低于第一批水平。
今年1~5月份,全國煤炭出口1850萬噸,同比減少80.07萬噸,下降4%;全國煤炭進口1880萬噸,同比減少416萬噸,下降18.1%;煤炭凈進口30萬噸,進出口量基本平衡。但在國際煤價飆升的拉動下,隨著中日韓等國煤炭供應長協價格的簽定,在煤炭出口價格大幅上漲90%多的刺激下,6月份出口數量劇增至699萬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83%。海關總署信息披露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共進口煤炭2155萬噸,同比下降20.4%。出口煤炭2549萬噸;上半年中國煤炭市場仍呈凈出口局面,累計凈出口煤炭394萬噸。國內煤炭市場隨之更趨于緊張,港口價格繼續上漲,電煤緊張仍未緩解。
中國煤炭進出口變化可以間接影響國際煤炭市場,從而反作用于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形勢。中國進口煤炭的增長、出口煤炭的減少使國際煤炭市場供給減少、價格不斷上漲。由于國際、國內煤炭市場的聯動效應,中國煤炭市場價格亦會受國際煤價互相拉動影響。中國國內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國際市場就相對平緩,一旦中國價格超過國際價格,國內很多消費企業就會到國際市場上去采購,國內煤炭價格的上漲并不是無限制的,如果國內價格超過進口價格與運費之和,國內用戶將選擇進口,進口量一放大,國內煤價又會被壓下去,就像是給國內價格設了一個限制。
煤炭進口數量的逐年增加,出口數量的逐年遞減,必定會形成凈進口的最終格局。而隨著中國對出口煤量配額的限制,煤炭進口數量將是對中國煤炭價格最重要的調劑因素。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煤炭生產的增長還不能滿足本國對煤炭需求的增長。目前,中國平均以每周一個的速度建立燃煤發電站,但同時整頓關閉了上千個小煤礦,中國煤炭供應會越來越緊張。根據中國煤炭行業協會預測,2010年中國的煤炭凈進口量將達到1.5~2.3億噸。
可見,中國煤炭企業已經到了“走出去”的發展最佳時機。隨著國際貿易全球化經營格局的形成,市場供應鏈的彼此依存度日益提高,國內煤炭市場價格逐漸與國際市場價格逐同。在此條件下,中國煤炭企業能夠在國門之外擁有一定煤炭資源的話語權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實施“走出去”戰略意義及優勢
“走出去”戰略的概念,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理解。從宏觀層面看,“走出去”是和“引進來”相對應的,主要指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更大程度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競爭。從微觀層面來講,也可以稱之為國際化經營戰略。主要是指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企業擴大對外投資,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
在新形勢下,抓緊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加境外投資,加大資源并購速度,提高全方位合作,對緩解當前國內經濟生活中資源短缺的矛盾和促進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把對外開放推向新階段的重大措施,是彌補國內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是推進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要求,是逐步形成我們自己跨國公司的必由之路。
展望下一段經濟發展時期,中國煤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優勢相當明顯。
從外部環境看。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活動中越來越強的影響力直接幫助中國的企業提升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品牌影響力。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推出具體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措施,包括外匯管制的松動,極大鼓舞了具備走出去條件的企業向外發展的積極性;人民幣的目前升值并且升值趨勢還將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下去,極大增強了企業資本的購買力;通過加入WTO參與全球化經營,中國煤炭企業與跨國企業集團有了實質的接觸,積累了一定的國際商務經驗。
從煤企的內部條件看。煤炭企業景氣度高,綜合效益好,具有較強的資本輸出能力。從傳統計劃經濟時期的煤炭價格管制,到煤炭價格的放開,給煤炭企業發展帶來了活力。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競爭實力得到了增強,其中,有幾家煤企集團已跨入世界煤炭先進企業前列;中國煤炭企業的發展已經積累了成功的多元化發展模式。以神華集團為例,從1995年集團成立到今天的集煤、電、油、運各大板塊一體化發展僅僅用了10年多的時間,為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步伐夯實了有利的基礎中國煤炭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煤炭上市企業已達20多家,其中,已在A股和H股同時上市的幾家大型煤企都具有世界先進的管理水平:中國煤炭開采技術和煤機制造技術逐步增強,為走出國門提高了較高的技術附加值;通過近年來參與的國際合作和經驗交流,中國煤炭企業已擁有比較全面的技術、管理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人才儲備。
綜上所述,中國煤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可以有效地緩解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資源瓶頸和結構性瓶頸,從而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中國煤炭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當然,“走出去”戰略不僅僅是煤炭企業單獨的戰略決策,需要政府、其他企業和其他相關機構相互協調、有效推進。在“走出去”戰略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成功實踐經驗可借鑒之時,需要煤炭企業扎扎實實練好內功,打造自己競爭優勢,科學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具體戰略和措施,充滿信心地去迎接經濟全球化發展給中國煤炭企業帶來的挑戰。中國正在融入到全球經濟之中,中國正在向世界貿易強國邁進,中國煤炭企業大踏步“走出去”的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