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朱古拉村發現至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這是由云南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派人歷盡艱難,徒步進入人跡罕至,偏遠的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平川鎮的朱苦拉村,尋找到了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據悉,這是至今為止中國保存下來生長較為完好的古咖啡林。該村目前保存有13畝咖啡,1134株,其中上百年的咖啡樹有24株。
古咖啡林的傳奇
1892年,一位叫田氏的法國傳教士從越南來到了朱苦拉村,由于田神父喜歡喝咖啡,便在教堂外種下咖啡豆。田神父種植的這棵咖啡樹在1997年死去,存活了105年。但是從這棵咖啡樹上掉下來的種子仍生長在教堂外和村子的附近,到現在由這株老咖啡樹繁衍的咖啡子孫已經包圍了朱苦拉村。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樹還有24株,22株咖啡樹分散在13畝咖啡林里,另兩株生長在朱苦拉完小校園里。
朱苦拉——中國咖啡第一村
朱苦拉全村只有杞和李兩個姓氏,共84戶人家,378人,現在村里除一個外地小伙子是漢族外,都是彝族。提起當地的交通狀況,當地老百姓形象地稱這里是“九十九道彎、八十八道坎”,村民們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只能靠走,而家家戶戶養的狗則是村民們的“治安員”。據杞光輝老人介紹,朱苦拉村最早不叫朱苦拉,而是叫“若客來”,彝語的意思是彎彎曲曲的山路。法國的田神父到了這個地方后,彝族文化與法國浪漫文化的結合,于是這個地方叫作了朱苦拉。后人把朱苦拉譯為“人間天堂”之意。
村里年紀最大的兩位長者杞光輝和李福生今年都已經80多歲了,他們共同見證了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的形成。杞光輝,86歲,是村里的第一任文書,他的父親與田神父是好朋友。李福生,82歲,是村里的第一位老社長。1948年,出于對咖啡的熱愛,李福生發動村民種植咖啡50畝,1983年的一場大雪把村子里的大部分咖啡樹都損壞了,最后只剩下13畝,共1134棵,也就是現在這片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
現在,朱苦拉村除了這13畝咖啡林外,在各家的小院里基本上都栽種植咖啡樹。咖啡林里的1134棵咖啡樹,人均3棵,按人頭來分的話,分到戶最少的有7棵,分到戶最多的有48棵。
朱苦拉村雖然貧窮落后,但它是一個與咖啡有著不解之緣的地方。除了全民種植咖啡,村民們都有喝咖啡的傳統:自種、自磨、自煮,村里年紀最大的86歲的老人杞光輝說他就是喝咖啡長大的,現在村子里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習慣。李福生還介紹,村里的村民們對咖啡樹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經濟效益,村民們也不舍得砍掉一棵咖啡樹。
雖然用土罐罐煮出來的咖啡味道不是最好,但這種原始喝法卻體現了朱苦拉村民們對咖啡的熱愛和景仰。在朱苦拉,13畝咖啡林緊緊圍繞著這個村寨,種咖啡、喝咖啡已經成為村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可以說朱苦拉村民已經和咖啡溶為一體,咖啡成為了村民的一種精神信仰。獨特而濃郁的原生態咖啡文化,可以堪稱中國咖啡第一村。
保護朱苦拉古咖啡林
朱苦拉這個偏遠的小山村,上百年來,由于受到法國傳教士的影響,一直保持著種咖啡和喝咖啡的生活習慣。老百姓淳樸的民風依舊,就連剝咖啡豆也還停留在靠牙咬和手剝。
這片古咖啡林是最正宗的云南小粒咖啡,品質非凡。但由于交通不便,咖啡并沒有給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效益,古老的咖啡林缺乏管理、缺乏技術,雖然咖啡樹依然掛果,但產量已經很低,很多咖啡樹都是飽經風霜、枯枝敗葉,正遭受病蟲害的侵蝕,如果不加以保護,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面臨消失的境地。
面對朱苦拉村古咖啡林需要采取緊急保護的形勢,后谷咖啡公司決定,將朱苦拉村的13畝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命名為“后谷之源”:在朱苦拉村聘請一位青壯年為保護古咖啡林的使者,由公司每月給他發工資;在朱苦拉村發展500畝咖啡種植,用保護價進行收購。同時,在當地發展咖啡豆初加工;在咖啡產業沒有形成之前,給朱苦拉村84戶人家發放補助;派出企業最好的技術人員到朱苦拉進行義務指導:邀請朱苦拉村的咖啡種植戶到后谷企業考察培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