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造性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創新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教師應該將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性人才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環節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轉變觀念,創新課堂教學;創設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環境;進行開放教育,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并在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
[關鍵詞]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創新能力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布,把我國新時期的素質教育推向一個新階段,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與創造性教育有何關系,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推進素質教育等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基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是針對我國目前基礎教育中出現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包含三方面的要義:即全體性、全面性和主體性。
1.全體性。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是“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注重因材施教。素質教育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的基礎,它從人的差異出發,通過教育過程,使每個人在原有素質基礎上得到發展與完善。
2.全面性。素質教育不只是重視傳授專業知識技能,更重視人的其它素質方面的培養。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是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最終目的的教育。
3.主體性。主體性是人的素質和本質的最高表現,是人作為認識和實踐主體在其活動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主體性水平正是衡量國民的個體素質和整體素質的尺度。通過教育造就主體,提高人的主體性水平,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是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對素質教育思想的最關鍵要求。
二、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關系
1.創造性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
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人的基本素質培養中,創造力是根本的素質;在人才的諸多特征中,創造性是最本質的特征。因為沒有了創造性,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有進步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循守舊、循規蹈矩的人遠遠適應不了當今高科技發展的要求。楊振寧教授說:“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個人的能力和創造力得到最充分的開發。”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鼓勵、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其無窮的創造力,努力培養創造欲,以適應21世紀的人才競爭的需求。
2.創新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創新教育就是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的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使學生在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創新教育不同于傳統的知識教育和智能教育,而是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獲得了系統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又使其智力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同時還使其精神得以升華。通過創新教育,可以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創造性地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其終極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創新教育來完成。因此,創新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1.提高教師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保證。教師是教育理念的載體,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教師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素質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從而關系到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自身所體現出來的創造性人格與創造性意識對學生有著直接的熏陶作用。一位優秀的教師,就是開發人力資源的科學家。可以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的學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善于探究與反思,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心靈的火把,挖掘其潛能。
2.轉變觀念,創新課堂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課堂教學不能再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室為中心。教師要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明確自身的職責重在“引路和導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動機,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理性思維,使學生在自主、自覺的學習中得到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育活動的程度是影響其創造力培養和發揮的重要因素。”因此,確立學生主體性教育觀念是前提。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只有創新的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的課堂教學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的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要創造性地處理和向課堂外及學科前沿延伸。打破學校與教室的教學空間概念,打破傳統教育面向書本、面向已知、面向教學本身的封閉狀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參加課外小組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多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從社會實際和動手操作激發興趣、引發聯想,形成創造性。及時吸收有關的新信息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前沿,面向未知,也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求知欲,產生認知內趨力,進而轉化為創造欲望。
(2)教學方法的創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加以“導”而不是“教”,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用不同的方式組織教學,吸引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愿望和渴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重點講述自己怎么想、怎么思考的,即思維過程的方法,以此來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對學生評價的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總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價值判斷,傳統的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統一死板的評價手段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正確評價學生及其創造成果。對創造型的學生,不能簡單對其加以否定,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的創造性沿著好的軌道運行。當學生對教師的某一觀點質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給予正確引導和鼓勵,熱情鼓勵,激發其他同學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要鼓勵學生勤思善思,敢于標新立異,要讓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有權力和能力提見解或發現問題,善于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和實踐,使知識和能力在想象中不斷發展。
3.創設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環境
美國創造學家史密斯主張在培養創造性的個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作用就是設定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創造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環境。”民主、自由、和諧、安全的精神環境,是創新素質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在這種氛圍中,才會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與激蕩,進而才有創新潛能的迸發。羅杰斯認為,“心理的安全”與“心理的自由”是創造的兩個條件。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識,最大限度地體現民主教學思想,創設生動活潑、民主協商、主動探索和大膽質疑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有心理安全感,讓他們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活動。
(1)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無論其創造性大小,都應具有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熱愛,才會促使學生內心產生積極效應,轉化為創造性和內驅力。
(2)尊重、信任學生。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潛在的、長遠的、深刻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想向好的方向發展,每一位學生都是創造的天才。
(3)允許學生質疑。敢于、善于質疑是創造性能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教學中要消除專制的教育氣氛,改變把教師、教材當成“真理”,還學生以自由。不但允許學生對教師、對教材質疑問難,同時教師還要創造質疑的氛圍,引導學生善于質疑。指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4)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時候、要給學生必要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才能,開發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想象力。
4.實行開放教育,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傳統的教學以課堂為中心,嚴格遵守常規的“我講你聽”式的封閉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證明,實行開放教育,如討論課、辯論課等,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創造性作為一種心理品質的整體性只有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并得到發展。所以創造性離不開創造性實踐活動。現代科學研究的種種跡象表明,學習、思維、創造都不僅僅是大腦的任務,人的肌肉、人的整個神經系統都會參與其中。動手實踐對各種特殊能力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邊做邊想”,才會使學習者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智慧。通過對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動手實踐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鍛煉其意志,而且有助于拓展思路,開發其創造潛力。
5.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
人的創造力主要表現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的核心內容是創造性思維。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能夠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知識和疑點;能夠多側面、多角度探究問題,處理問題時常可以另辟蹊徑。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教育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創造性思維訓練中要求學生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凡事都問再三,而不是習以為常。主動思維習慣的養成,可以幫助我們捕捉思想中閃光的火花,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創造性。
參考文獻:
[1]葉伊靜.培養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
[2]王志萍,杜欽信.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5).
[3]慕莉.加強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職業圈,2007.(21).
[4]張忠華.論中小學生的創新教育[J].中國冶金教育,2002.(5).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