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對于我們黨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任務,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如何理解和諧,怎樣去建立和諧,是一個認識性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和諧社會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本文從哲學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思考,得出的結論是:和諧存在于差異之中,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就是一個調整和轉化差異的過程。
[關鍵詞]差異 構建 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心愿。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時代問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對于我們黨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任務,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確定和升華,既引領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又體現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得人心,順民意。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每個社會成員,都是和諧社會的受益者,都應自覺投身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為社會和諧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去正確理解和諧,又怎樣去建立和諧。只有這些觀念性的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目標才會明確,行動才會有力。我認為用矛盾的觀念去認識和諧,利用和轉化矛盾的方法去構建和諧,即在“差異之中求和諧”,是筆者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點哲學思考。
一、和諧存在于差異之中
“和諧”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義為配合得適當而勻稱。英文之中收做“harmony”,意思是指內心的平靜、音律的協調、相處的融洽。表面看來和諧與統一、齊整聯系在一起,是排斥不同,沒有矛盾沒有差異的,這其實是人們認識的一個誤區。矛盾的普遍性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毛澤東同志告訴我們說:“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通俗說,就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可見,矛盾即事物,沒有矛盾便沒有事物。一切事物都是由它的對立面即差異性構成的。和諧存在于差異之中。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事物是通過對立面的斗爭和統一而實現普遍的和諧。他說:“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如弓與六弦琴”。正象古希臘的琴與弓一樣,都有繃緊的弦,表面看上去是寧靜的,但實際上都蘊含著對立力量的斗爭,琴弦與弓弦兩種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形成對立的張力,從而通過振動發出和諧音調,演奏出有節奏的和諧的樂曲。如果消除了弓與弦之間的“斗爭”,音樂的和諧就不復存在了。如果沒有高音和低音的對立,或者說高音低音都成了一個相同的音,兩者完全一樣,還有什么和諧可言呢?如果每一種樂器只能發出一種單調的音,那還能演奏什么和諧的樂曲呢?基于這種認識,郝拉克利特提出:“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斗爭產生的。”這位哲人用音律的和諧,形象地說明了和諧存在于差異之中這一深刻的哲學道理。音樂如此,繪畫同理。如果沒有繪畫中不同顏色的對立統一,也就沒有畫面的和諧與美。以此類堆,藝術之和諧,莫不產生于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自然界的和諧也來自于差異。亞理斯多德在《論世界》中指出:“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例如自然便是將雌和雄配合起來,而不是將雌配雌,將雄配雄。自然是由聯合對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由聯合同類的東西。” 自然之和諧,莫不源自于差異。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人際關系、處事原則的角度揭示了“和而不同”的存在。社會生活更是紛繁復雜的。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之上的各種社會矛盾,縱橫交織,此消彼長,構成了生動,豐富的社會生活畫面。可見,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現實生活到科學藝術,一切的和諧都是由不同的因素對立而形成,存在于事物的差異之中。絕對的“同一”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是多樣統一的,我們要認識社會結構的多樣性的豐富性,關注人們之間的共同性和個性的差異性,倡導人們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向著豐富的個性差異,更加文明,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我們不能只從美好的主觀愿望出發,幻求一個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虛妄境界。和而不同應該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二、轉化差異建和諧
差異即矛盾。有矛盾就有斗爭。唯物證法告訴我們,任何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兩方面的斗爭是回避不了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只有通過斗爭,矛盾才能解決,事物才能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不能回避矛盾,只有承認社會矛盾,正視社會矛盾,正確地利用和轉化矛盾,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赫拉克利特指出,宇宙本身就是一種有秩序的安排,一種和諧,而事物的對立統一和斗爭,則是一切事物和諧根源。真正的藝術作品,應當顯示自然與社會中的矛盾沖突和斗爭,表現對立統一中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和諧。黑格爾曾把古希臘的悲劇作為悲劇藝術的典范,指出悲劇藝術就是要通過矛盾沖突的源起、展開、激化和終結來揭示事物內在的不和諧,表現和諧所遭受的挫折和毀滅,并預示未來內在和諧的必然性。其實,差異這種似乎并不和諧的東西,要比表面上平靜的和諧更好,更強有力,也更有價值。因為表面的和諧僅是對立作用的一種結果,一種靜態的東西,而差異(對立斗爭)則是一種動態的具有豐富內容的東西,是正在進行相互作用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東西。斗爭必定破壞舊的、暫時的、偶然的和諧,導致和造就出新的和諧。春秋時期的《國語#8226;鄭語》中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物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平是把許多性質不同的東西結合起來,使他們得到和諧,這是萬物產生的基本條件。“裨”,意即把性質相同的東西相加湊合在一起,這就沒有新東西,也就沒有了創造力。只有把不同成份的原料組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品種。“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找“和”的過程。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認在差異的基礎上形成和(和諧),才能產生和,才是真正而持久的和;如果一味追求相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竭。
綜上所述,所謂的和諧只能是斗爭的和諧,暫時與動態的和諧。構建和諧必須通過轉化矛盾,改變差異去實現。任何企圖境蓋差異,甚至消滅差異,憑空去制造和諧的做法,是注定要失敗的。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