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學與社會學密不可分。做新聞,必須了解一些社會學的東西。很多新聞失實,并非記者的主觀故意,而是在對社會問題的研究上出了問題。
[關鍵詞]新聞失實 社會研究方法 新聞學
艾爾#8226;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是一本值得新聞人一看的書,其中提到很多社會研究的實例,對新聞學研究大有益處。
(一)
【原文】……1985年8月5日的記者會上,里根總統在提到廣島被原子彈轟炸40周年紀念時,他說,核威懾“讓我們擁有了從來都不曾有過的40年和平”。很多贊成立即結束核武器競賽的人士,馬上反駁里根所說的因果關系,他們說:并不是廣島原子彈的爆炸帶來了和平……
最值得質疑的倒不是造成“40年和平”的原因,而是到底有沒有“40年和平”存在?因為,這期間包含了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和1959-1973年的越南戰爭!如果根本就沒有和平,又怎么堅持廣島原子彈爆炸帶來了一段時期的和平?
【感言】這種邏輯錯誤,記者的稿子中也經常出現。簡單一點講,這種邏輯錯誤有時表現為稿件的“擴大化”。比如,記者在某商場的黃金飾品區調查了10個消費者,發現他們每年的消費能力在3萬元以上,于是得出“某市市民平均年消費能力3萬元”的結論。這種結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你找的樣本共性太強(消費能力較高),不能代表市民的多個層次。樣本的選擇出了問題。
犯這一錯誤的還有一篇題為《新聞從業人員健康狀況令人憂平均壽命46歲》的“著名”假新聞。
平均年齡46歲,這個數字的問題就出在“抽樣”上。“抽樣”不準,謬誤流傳。
我們知道,目前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大概在55萬。而這個數字在1983年是20萬,1991年是42萬。也就是說,從1983年-2004年,我國的新聞從業人員凈增了大約35萬。多數報社電視臺電臺都是從大學畢業生中吸納人才,按一般畢業生23歲畢業計算,這35萬人絕大多數年齡都在44歲以下,平均年齡估計在30歲左右。
按55萬計算,那么當前的從業人員中毫無疑問40歲以下的占了大部分。40歲以下的人員中,30歲以下的又占了相當的數量。
問題就出在這個年齡結構上。不考慮這個特殊的年齡結構,草率地進行抽樣,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問題。要注意,這個抽樣要以老年人為主體,中青年非正常死亡人員的數量要嚴格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內,不能超社會上的一般比例太多。也就是說,如果僅僅把在職人員死亡的個體作為樣本,不考慮離退休人員,其結果必然是不準確的。
能不能出準確的調查結果,抽樣是非常關鍵的。抽樣是否準確,關鍵看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怎樣進行合理的抽樣?要關注兩方面:一是樣品有沒有代表性,二是要考慮概率問題。通過對這兩個因素的綜合權衡,才能做到“窺斑見豹”,而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
【原文】有時候,在不可能用實證資料檢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邏輯來找出因果推理上的錯誤。對艾滋病的關注就是一個例子。有人說艾滋病的蔓延代表了上帝對人類某些行為的不滿:尤其是同性戀和吸毒。福音傳教士玻伊斯在1985年10月7日出版的《今日美國報》中這樣談到了性行為:
艾滋病的流行表示道德已經離開港灣,漂向充滿著毒氣的沼澤,制造疾病、墮落、死亡……上帝的旨意是讓每個男人一生中有一個女人(他的妻子),且至死不渝。
這個例子的毛病并不在于異性戀者、已婚夫妻中艾滋病患者越來越多,也不在于年輕的血友病患者因為輸血而感染上這種病癥。在這種情況下,運用概率模式進行討論也是正當的,因為事實上,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得艾滋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如果艾滋病是“神的旨意”,那么女同性戀者應該是最受關愛的,因為在女同性戀者中幾乎沒有艾滋病的病例。
【感言】對編輯記者而言,用歸納法得出一個結論,是一個常用手段。但如果采用的事實有漏洞,結論就難以說服人。上文中玻伊斯談到的例子,如果用歸納法寫成消息,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有的戀人、夫妻之間因為道德問題,關系混亂,艾滋病在他們中間傳播。因為吸毒,有的人不得不去賣血,導致艾滋病蔓延。有人搞同性戀,傳播艾滋病。這些都是不符合上帝的旨意的,上帝的旨意是讓每個男人一生中有一個女人(他的妻子)。艾滋病的蔓延,是上帝對人類的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不滿,因而對人類進行了懲罰。所以,艾滋病是“神的旨意”。這個消息對事實的歸納是有漏洞的,也就是原文中提到的“女同性戀”問題。
(三)
【原文】以下是一個錯誤推論的例子,可以幫助你們增強分析的技巧。在全國上下關切美國饑餓問題的情況下,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指派了一個13人的糧援特殊任務小組,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并向政府提出行動建議。小組的成員之一葛拉漢姆博士指出,兒童(尤其是黑人小孩)的營養不良問題被夸大了,因此引起了相當程度的注意。
昨天,他如此回應星期三所發表的言論,“全國性的資料顯示,黑人小孩的身高高于白人小孩——顯然他們(黑人小孩)有較多的食物。如果你們認為黑人小孩(作為一個群體)營養不良,你們就該去看看電視上的黑人運動員——他們的肌肉都相當發達。”
你們可以看到,葛拉漢姆博士引用了兩個證據——其中之一是統計上的,另外一個是來自印象的——來支持他的理論:黑人并不比美國境內其他種族的人營養更差……
第一,葛拉漢姆說黑人小孩平均身高比白人高。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他們有較多的食物”?影響身高的因素還有哪些?如果你們說“遺傳因素”,也許你們找到了主要的因素……
第二,電視上的黑人運動員又如何……你們應該問黑人運動員是不是黑人的典型代表,當然不是。黑人運動員無法代表一般黑人,正如白人運動員也不是一般白人的典型代表一樣。
【感言】在美國,有很多政府出資的社會調查活動。這種調查,政府需要得到真實的結果。伊拉克戰爭,美國政府的宣傳戰相當成功,不僅是美國的媒體,甚至是中國的媒體,也在幫助美國宣傳一部分美國自己制造的“新聞”。新華社記者上了“小鷹號”航空母艦,實在罕見。美國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利用全世界的媒體,去替美國說話。
有的就不一樣了。美國政府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口號,通過“社會學者”的研究,平息社會上的一些輿論。這種研究,結果真實與否并不重要的。比如,“黑人小孩營養不良”這個調查,以我個人的觀點,只要不是特別不深入基層的美國官員,大體都了解情況。搞這種調查,平息輿論的目的更突出一點。既然是政府出錢,得出的結論當然首先就要讓美國政府滿意。這種調查基調,往往就決定了這種調查往往會有漏洞。
記者又何嘗不犯這種錯誤呢?為了目的A,弱化事實B,這在記者的稿子中也經常出現。有時是記者出于私心,比如,強化了事實B,稿子可能就發不出來了。也有的是稿件本身的問題。比如,稿子是某個局的,他們為了宣傳之目的,有意識保留A、漏掉B。這種稿子往往漏洞明顯,一旦見報,報紙的公信力必然被削弱。
參考文獻:
[1]艾爾#8226;巴比.社會研究方法.華夏出版社,2004.243.251.
[2]白潤生.中國新聞通史綱要.新華出版社,1998.537.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