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綜合性的教學方式。本文筆者就教學過程中開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易產生的誤區和應采取的基本對策進行了認真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 研究性學習 政治課教師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不僅要轉變學生單一、呆板的學習方式,而且要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此實現新課程的改革理念。所以開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是每位高中政治教師所面臨的課題和努力的方向。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就教學過程中開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易產生的誤區和應采取的基本對策進行了認真探討。
一、開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易產生的誤區
1.用傳統的教學觀念來指導研究性學習。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教學觀念支配下,師生們在教學中圍繞高考這根無形指揮棒團團轉,形成了“老師教書,學生背書,國家考書”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教學質量,不少政治教師只能通過填鴨式、注入式、題海式等辦法來培訓學生的應試能力,去爭取考分的優勝、升學率的優勝。在這種傳統觀念束縛下,高中政治課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的狹小范圍內,課題的制定多為教師閉門造車,極具局限性,因此很難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實際特點,壓抑了高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扼殺了學生個性,在這種觀念下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只是形式而已。
2.用傳統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去對待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主學習,或探索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內容的確定者、組織者和實踐者。因此師生之間應是一種互幫互學的“學習共同體”。然而長期以來沿襲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指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還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而且是絕對權威,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計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學生,造成教與學脫節。教師對學生是知識的灌輸者,這種教師代替學生主體地位的局面嚴重阻礙了學生主體作用,影響著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3.把政治學科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對立起來去搞研究性學習。所謂課程是課業及其進程。以高中政治知識為主導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是高中政治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現行的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識體系科學嚴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從靜態的角度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比較扎實而又系統的知識,但與此同時,這種單一的學科課程會使學生與實際生活相隔離。
在實際的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往往受高中會考、高考的牽制,只重視課本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從動態角度引發學生追蹤時代的步伐,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視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和感受創造的喜悅。研究性學習課程恰恰立足于現實生活的生動變化和發展。因此,能否正確看待研究性學習和高中政治課程的關系將直接影響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正常開展。
4.用輕過程重結果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研究性學習效果。學習評價是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環節,但由于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課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不少家長、教師擔心可能會影響教學質量,他們只重視政治學習的卷面成績和短期結果評價,不重視學習過程評價,甚至擔心或懷疑政治研究性學習過程學生是否真地在開展社會調查,查閱資料。殊不知,高中學生學習上已有很強的自主性、主動性,而且對社會現象問題有較強的鑒別、分析能力。應該鼓勵支持他們深入實踐,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即使有時不一定能獲得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參與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到創新營造的過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二、高中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采取的對策
1.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擺正師生關系,激發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高中學生在身心發展狀況、知識能力基礎、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已達到了一定水平,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已經能用書本理論作指導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我們政治教師必須打破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大膽引入和滲透研究性學習,增強教學針對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不平等關系,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引導、培養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用所學政治理論去分析熱點問題的能力,要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一定思想空間。
2.政治教師要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指導能力。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索性、實踐性,實施過程要依賴許多信息資源,并要在一種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以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高中政治教師作為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開闊自己的視野.尤其是要注意涉獵一些科學、藝術、法律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及時了解社會動態,從而真正成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指導者。
3.要確立恰當的課題。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針對課題難以確定的問題,高中政治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政治學科、學習熱點、社會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從而確定恰當的研究課題。引導學生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興趣原則。二是實事求是原則,即要求課題難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水平。三是可行性原則,即要求課題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系,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增強政治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
4.要擺正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的位置。正確處理政治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關系:政治學科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相互依托的關系,教學中必須擺正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的位置,正確處理研究性學習和政治學科課程的關系,使學生做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5.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政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研究性學習開放性的特點,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改變傳統的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評價方法。增強責任心,要經常深入到研究性學習活動小組中去,及時了解情況,幫助指導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活動,從而正確評價學習效果,不斷總結經驗,大力推進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
總之,高中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實踐中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困難,有時甚至感到茫無頭緒,政治教師除了幫助引導外,更要重視心理輔導,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脆弱,特別應防止學生產生焦慮情緒。在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應是政治課教師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