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標志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為人類認識未來和發展開辟的一個新的視角。科學發展觀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建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它標志著當代中國將走出一條獨特的、既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又不同于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的新道路及新模式。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基本內涵 以人為本
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部署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任務的新歷史征程中,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領域,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既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指導方針。這就要求我們用歷史的、辯證的和群眾實踐的觀點,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在現階段內涵的時代效應,這對于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涵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糾正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的偏頗。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展是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并不意味著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著經濟建設不重要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昭示我們: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卻是發展的核心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觀念經過實踐的檢驗是完全正確的,已經深入人心。因此,科學發展觀重點不是強調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回答如何更快更好地發展的問題。發展觀是人們關于發展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體看法。早期的發展觀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現實反映,強調物質資料的增長,把發展等同于經濟的增長。后來人們發現單純的經濟增長帶來了眾多其它社會問題,比如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等等。于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很多國家提出了經濟增長與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并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進入90年代,各國相繼提出了以“人類發展”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可見,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各種發展觀,都是圍繞“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而不是不發展。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濟基礎和綜合國力都比較落后,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必須仍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經濟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一方面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回答了在發展中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具體來說,首先,要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既包括生存需要,也包括享受需要,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其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保護公民財產等各方面權益。科學發展觀就是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由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的,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
“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條基本原則,也是首要的內容。講發展首先就要講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全面發展,不是光考慮經濟,要考慮到社會,也要考慮到自然能不能支撐。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設。三是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結構的調整。
“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二條基本原則,它是實現全面發展的立足點和著眼點,社會全面進步是通過協調發展來實現的,沒有協調發展不可能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首先就要協調好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關系,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說,就是要協調好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關系,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有機統一。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三條基本原則,也是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和重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現代化建設中,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四、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是在領導和管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事務時,在制定發展戰略、實行發展政策、采取發展措施時,做到總攬全局,全面規劃,兼顧各方,協調發展。簡言之,就是要“統籌兼顧”。統籌兼顧,就是我們這個在近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群眾的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節并處理好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促進整個社會比較協調地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它是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經驗,也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進一步堅持的戰略方針。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的“統籌兼顧”思想的發展。“五個統籌”的實質,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統籌兼顧各領域、各方面的發展,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慕海平.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意義[J].理論前沿, 2004,(8): 14-16.
[3]王鑫.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5,(4):78-82.
(作者單位:中共淮南市淮化集團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