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方式,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需要每一位政治教師不斷去學習、去關注、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方式必將會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出現新的生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自覺性,激起學生的研究欲望,培養研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確定無疑的。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思想政治課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體驗,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過程。不能把研究性學習方式簡單地理解為開展幾次社會實踐活動、寫幾篇總結或小論文,那僅僅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而已,應該將研究性學習方式貫穿于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全過程,體現于學生的全部學習之中。
一、立足于課堂教學
1.在課堂內學習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時,教師要經常啟發、引導學生去思考、討論、探究,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打破教材的章節、知識點的界限,并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橫向、縱向的重組,通過邏輯歸納比較,盡快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學習“揭開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什么是生產力,什么是生產關系”,當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初步認識時,再設立課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區別與聯系”,還可以繼續研究“社會的更替、變化、發展是由什么決定的”等。這樣打破了知識點的界限,體現了教材的橫向聯系,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運用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研究性學習方式也就在其中。
2.引導學生認真鉆研教材內容,把教材內容當作研究、分析甚至是批判的對象,給學生自我意識的活動空間,對教材內容進行反思,發現教材存在的問題,再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對教材內容再進行鉆研、探究、補充,大膽取舍,合理重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73頁表述:“在這樣的法律面前講人人平等,實際上是要求所有人‘平等’地執行不平等的法律”,有學生提出:這里的“執行”二字用法欠妥,因為法律是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去執行,而不是由所有人去執行,應改為“遵守”才妥當。又如,初一《思想政治》第56頁表述:“情趣,體現一個人追求美好生活、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心理”;第60頁表述:“多種多樣的生活情趣,又有高雅和庸俗的區別”。有學生提出:情趣體現健康的心理與情趣有高雅、庸俗的區別,這兩種觀點自相矛盾,教材中給“情趣”下的定義值得商榷。學生不迷信教材、不唯書,自主鉆研教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3.把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國家的大政方針搬到課堂內進行研究,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現實問題相結合,由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例如,學習“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時,把2001年11月22日推出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搬進課堂,讓學生根據《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要求,自主探究問題:(1)你是如何看待上網的?你計劃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去實施《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2)對未成年人來說,《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發布說明了什么?這樣對具體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能營造一種創新的環境和氣氛,讓學生自主發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評論等,培養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
把課外現實問題搬進課堂內進行研究,還可以采用先給材料命題,然后研究答案的方式。以國內外重大時政內容、社會熱點、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等作為背景材料,讓學生運用相關知識,針對材料編開放性的題目,可以編題,也可以改換題目、題型,然后再研究答案。教師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題目或答案,為學生創造更多自我意識的活動空間,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二、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具有一定深度、廣度的學習活動
如知識競賽、課前演講、時事短評、討論、辯論、表演、游戲、由學生主持或主講新課等,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鼓勵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大膽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培養研究意識,提高研究能力。
三、有效地借助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課堂內學習理論知識,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邊深入實踐,邊探索研究,親身體會研究的感受,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將知識內化為內在經驗,外化為個人行為,最終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方式。例如,學習教材內容“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和基本國策”時,可聯系本校、本地區的實際,采用實地參觀、勞動實踐、訪談等多種活動形式,作“本地區(本校)存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的專題研究。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真實體驗,通過探究獲得直接經驗,從中學會自主學習、勤于動手,培養了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促使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實施,也適應了中考開放式命題考試的需要。例如,2006年中考試題政治試卷中給出一幅圖畫:要求學生回答“(1)中國環境保護法的寓意反映了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什么戰略?(2)請圍繞保護環境這個主題,設計2個有創意的宣傳口號。(3)簡要寫出自己參加過的一次環保行動的過程?!边@道問答題以環境問題作為背景材料,巧妙地設置問題,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針對這種開放性試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借助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積累感性材料,增強理性認識,做到“知識、能力、情感”三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借助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替代,又不能順其自然,放任自流,而應參與其中,積極指導。注意把握研究課題的選擇,指導學生制定課題研究的計劃或方案,推進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促成研究成果質量的提高,正確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最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水平。
中考改革給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以新的啟示和導向,不僅教學模式、方法要改變,學習方式也要改變,必須引入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以構建學生主體地位為宗旨,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啟發創新,培養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特別是中考復習階段,注重基礎知識的重組、整合,引導學生系統地、全面地對知識加以邏輯歸納、比較和整理,理清教材的線索,把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得以系統化、條理化,提高學生的自我歸納能力和對系統內知識的檢索能力,做到融會貫通,讓學生會學、學會,減輕學生背誦的負擔。政治教師應該借助于中考改革這一有利契機,積極地推動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促使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普遍開展,為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貴州石阡縣本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