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問題,關系到國家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教師在公民素質的提高上起著絕對關鍵的作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要在優化課堂教學中逐漸提高教師素質,提煉出新一代教師應有的教育素質,進而應用現代評估理論,培養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關鍵詞]素質教育 教師職業素質 課堂教學 素質培養
來自于社會方方面面所合成的阻力影響了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它包括來自社會的阻力、學校的阻力和家庭的阻力三個方面。我認為,其最根本原因是來自學校阻力中教師的素質。
一、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師素質具有必要性
未來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關鍵在人才的素質。素質從內容上分可包括五個方面,即身體素質,智力素質,人格素質,道德素質和角色素質。從層次上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身體素質。二是智力素質、人格素質和道德素質。三是角色素質,即人們走向社會后承擔社會上的某種角色,它是動態的。因此,人們需要不間斷的角色的素質培養和教育。人們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學校教育,而學校的后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教師,這就是說教師在公民素質的提高上起著絕對關鍵的作用。
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而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一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二是受價值觀的束縛。一個教師所教的學生升學率高,這個教師不僅被學校重視,同時也受到社會、家長的尊重。在目前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社會擇校現象預演愈烈的情況下,這樣的教師價值取向更不在提高教師素質上。三是教師的自身素質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四是教學方法。上課、考試、做作業,加大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耗在機械的重復勞動上,一天只休息五六個小時,時間長了,必然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所謂的素質教育便再也無從談起。
所以,我認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沒有高素質的教師決不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二、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1.自身素質
素質教育活動是豐富的、多方面的、動態的。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多種能力與之相適應。
(1)組織指導能力。素質教育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及特長,因材施教,和諧的組織指導好教學活動,同時要求具有很強的指導能力。它是將教師的意圖有效的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行動,形成學生能力的催化劑。
(2)動手創造能力。素質教育活動及環境的營造,都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及手段的廣泛使用,要求教師的演示能力、操作能力必須加強。
2.身體素質
素質教育實踐的開展,教師工作節奏加快,要求教師要有健壯的體魄和健全的腦機制。教師應堅持科學的健身活動,掌握一些體育鍛煉技能和知識。
3.要有強烈的責任感
素質教育的新形勢,要求現代教師要有對社會、對學生、對自己敢于負責的意識。德落爾說,教師要終身學習,必須以小組形式進行工作,必須鼓勵好奇和相互交往,并發揮每一位學生內在的潛能,由作為教育基礎的四個支柱負責。這四個支柱是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和學會共存。它們不能分裂開來,不能認為某一時間僅適合于“學知”,某一時間應是“學會生存”。在任何學校最重要的課程是思想政治方向。
三、在優化課堂教學中逐漸提高教師素質
1.原則上應設定有價值的課題、活動和作業
沒有其它方法能象選擇有創造性的課題、活動和作業那樣在教學活動中更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感情。教師首先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建筑師,為了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立更系統的科學概念體驗,必須讓他們有機會實際體驗學科理論的構建,探索有趣的科學情境,尋求各學科科學變化中體現的“模式和關系”,大膽的做到猜測,尋求支持猜測的數據,做出邏輯的論證。
2.要精心設計課堂講授方式
課堂講授的過程是師生通過陳述、思考、談話、贊揚或反對的方式進行雙向交流的思維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促進學生思考、推理、求知、交流扮演著下列多重角色。
演示者——運用多種途徑作示范。
提問者——給學生機會,使他們相信做什么是合理的、有效的,引導學生就各種答案和想法展開辯論。
顧問——幫助學生個人、小組、全班決定他們的合作是否保持了主題?進展是否合理?
仲裁者——提出要討論的各種問題,但更多地留給學生個人或小組去研究解決,作出結論。
對話者——支持和鼓勵學生思考自己學科的科學活動,探索建立自己學科的科學認知結構。
(1)創設生動活潑、啟迪思維的學習情景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首先,要面向所有學生創設激發求知欲渴望的學習情景。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懸念、驚詫和疑惑,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學習,幫助他們表現自己的科學思想。其次,教師必須深知向學生提示許多科學問題比給正確答案更重要,要求學生通過經驗嘗試創造的樂趣,體會科學推理的重要,建立起基礎科學知識的信念。
(2)及時正確的評估學生的進步
善于思考的教師應分析學生對學習實踐的理解,并提出恰當及時的問題分析和評價。
3.教學評估及教師素質的培養
以“回應協商,共同構建”為核心的第四代教育評估理論,強調“評估的意義在于服務,應關注服務的對象,關注問題、焦點,以回應服務,以大家為起點”。這就為我們通過教學評估培養新一代教師的素質提供理論依據。應看作是教學評估的優化。
評估目標對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教師,既有共同要求,又有層次差異。當前的中小學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先后進行過新教師培訓,根據四種層次的培訓對象的不同特點,建立四種層次的培訓對象的不同特點,建立四種課堂教學評估標準,體現出四種不同層次要求,可分別稱為“合格課”、“發展課”、“優質課”和“示范課”。
(1)“合格課”。側重于組織課堂教學、注意概念和重點的講解,運用教法,準確的語言和合理的板書。
(2)“發展課”。側重于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雙向交流,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適度調動,注意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3)“優質課”。側重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題選擇、傳授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端正態度的有機結合。
(4)“示范課”。比優質課更進一步強調課題、活動、作業、精心組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講授方式,面向所有學生創設生動活潑、啟迪思維的學習情境等。
實踐表明,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中,提煉出新一代教師應有的教育素質,進而應用現代評估理論,通過內容分層次、形成民主化的評估體系,面對差異,分類指導,也是培養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一種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趙中健.面向21世紀教師發展的國際教育大會.
[2]教育探索.1998,(3),(5).
(作者單位:河南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