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課是一門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課程,寫作的完成,需要教師一定的“誘導”。寫作教師可以通過變換課堂教學形式,利用時間的煎逼、運用競爭的心理,甚至利用各種“題型”,來“誘使”學生產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學習效果,所以誘導在教學中,特別是在寫作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誘導 寫作教學 創造思維
在課堂,教師是學習的主航標,有了他,學生才會找到學習的動力以及前進的方向;有了他,學生才會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但是經過我們多年的觀察發現,有的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生發言積極,有的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毫無生氣,是何原因造成如此之大的課堂教學效果反差?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這個素質一方面是知識方面的,另一方面是教師的“誘導”功夫。現如今,高師各學科都在提倡改革,寫作教學也不例外,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走“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的教學行為,是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學科教學改革的任務的,我們需要調動起教師主體地位的優勢,對寫作課進行改革,特別是教師的“誘導”能力。
每一學科的教學都應該重視教師的“誘導”,特別是有著多種技巧因素的基礎課程寫作。周姬昌在《寫作學高級教程》中寫道:“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高級智能活動,它不僅在科學發明中發揮巨大作用,在寫作活動中也同樣十分重要。不論是文學寫作還是論文寫作,都要求作者具有不斷創新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寫作課是一門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課程,而寫作的完成,更需要教師一定的“誘導”,寫作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擔負起“誘導”學生萌發創造精神的重任。
在寫作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已不再是將單純的結論性的寫作知識直接地傳遞給學生,而應是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通過變換課堂教學形式、利用時間的煎逼、運用競爭的心理,甚至利用各種“題型”,來“誘使”學生產生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即啟發、暗示學生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去推理、繁衍、產生其他的寫作結論,獲取未知的信息,以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學習效果。
寫作教學的改革,內容是豐富而多彩的,作為教師來說,只要作一個有心人,就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新的方法與新的改革無處不在。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特別是誘導作用是極為重要的,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擔當起誘導學生發揮創造思維能力的重任,以便改變教師自上而下的教學常態,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上課模式,教師的作用應該由單純結論性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千姿百態的無序性教學的“誘導”活動的主宰者。
一、教師的誘導作用表現
1.誘導能激發出學生的創作潛能
現代寫作教學可以通過各種題型規范訓練,將學生從越來越多的訓練中轉移到潛移默化地自覺寫作學習中,學生可以運用他們的知識、文化去自行理解各種教學新模式,教師在當中只起一種“指揮棒”的作用,在教學的重要關鍵部分,教師象音樂家一樣用超大、加強的手勢指揮,而在當中無關緊要部分,教師又可以運用舒緩、輕柔的手勢指揮,學生在這種以開發動腦、動手、動嘴的訓練中,既鍛煉了他們想象能力,又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這比讓他們只是昂著頭聽老師的教學來說,能夠更加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創作思維,更主要的是發揮和激活了他們的創作潛能,使他們不僅能用心去愛,而且還可以用心去寫。
2.誘導能完成從思維到文字創作的契機
有了教師的“指揮棒”,有了學生的創作思維,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把這些在大腦中形成的零星“七巧板”把它編成一塊完整的七巧板拼圖呢?這當中仍然離不開教師的誘導作用。教師必須用他們的“誘導”手段去喚醒學生的思維和文字創作的聯系。這表現為:首先當決定要寫作某類作文時,應該由教師尋找出能適應這類作文寫作的各種材料和方法,千方百計地激發起學生的情緒,然后在學生高漲的情緒的驅使之下,啟發他們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邏輯力和操作力,一旦情緒被激發,記憶、觀察、想象、邏輯、和操作等能力被釋放,他們自然會輕而一舉地找到一條抒發情感,議論事物,表達意見的寫作途徑,最終在教師的指引下,學會并完成從思維到文字的轉化機制。在此,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幫助學生觀察生活、激發情緒、誘發感情,而不必去做勞而無功,并且還會影響學生思維積極性的事。
3.誘導可以對創造素質進行培養
在生動豐富的課堂寫作教學中,需要進行誘導和可以進行誘導的方式方法是層出不窮,在此對于教師的要求則是“運用之妙”四個字。
寫作教學,是使學生達成物、意、文轉化的訓練,是幫助學生掌握從感知到思維再到文字的轉化機制的一種教育。這種轉換的出現與其說是一種物理的技術的形態,還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的生理的過程。或者說,后者將更為重要。
把寫作看作是物理的技術的過程,易重視遣詞造句、篇章結構的教導,把寫作看作是心理、生理的過程,則偏重于思維的訓練、想象的生成、推理的進行和感情的培養。如果說,前者的教育思想將培養出一般的文字工作者,那么,后者則是在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培養科學家,培養有著完美人格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寫作就不但是寫文章的教育,也是培養人所必須的創造素質的教育,是培養具有自我實現人生需求的高層次人才的教育。
由此可見,寫作課是一門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課程。正如于成鯤、李白堅、沈漢達編著《題型寫作教程》“跋”中寫道:“與其他課程相比較,寫作課的重大特點是需要創造,需要通過教師的誘導,使學生產生寫作沖動,從而創造出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作品(文章)來”。因此寫作的完成,需要教師一定的“誘導”,以使學生完成從“知識——能力——創作”的轉化工作。這樣,擔任寫作課的教師,確實需要一種更為突出的素質,那就是善于從事“誘導”活動的素質。
二、誘導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誘導可以營造特殊的教學氛圍
寫作課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獨特的教學方法,但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打開他們的創造思路,活躍特殊的教學氛圍,離不開教師的誘導,因為只有誘導,才會有創作熱情和創作思路,才會有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
上寫作課的教師都很希望學生能夠對所教授的知識和理論進行積極的課堂討論,因為積極的討論,確實是打開認知大門的鑰匙。在寫作課上,這種氛圍似乎不難造就,采取的根本措施,可以是“挑撥離間”和“兵分兩路”。
所謂“挑撥離間”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種特殊的課堂討論。例如,在寫作課中,當我們在分析某一位學生的作品時,可以請一些同學口頭評論,當然,最好是請一位比較能說會道的學生。無論他評論得如何,都可以再請一位學生,并問他:“你覺得這位同學的評論如何?”或者:“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也可以請被評論的同學:“你同意剛才那位同學對你的批評嗎?”或者甚至于說:“××同學,你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別人的批評嗎?你難道沒有自己的想法嗎?”也許,被批評的同學本來就有點兒不服氣,也許,被批評的同學本來倒沒有想什么,待教師這么提醒,“不平之氣”即可冒了出來,討論的氣氛就達到了,因為不平則鳴。
所謂“兵分兩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辯論。對于同一個題目,教師可以采取辯論賽的形式,用正方和反方兩方來加以辯論,并規定,正反一位同學發言完畢,反方必須馬上有人站起作答,如沒人反應,或回答錯誤,則作輸論。
課堂討論與課堂辯論的出現,豐富了寫作的教學形式,活躍了課堂氛圍,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在當中,只要教師誘導得法,學生肯定會非常喜歡。“新鮮”、“新奇”、“驚異”、“驚嘆”,往往是誘導這類激情產生的重要心理因素,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血液循環、思考密度、感情波瀾和表達欲望,此時,寫作可能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泄洪”手段——讓他們的思考的洪流,經手中的筆,款款流入紙張之中。
2.誘導可以創造出特殊的選題
題目,是一篇文章最醒目、最吸引人的部分。打開報紙,讀者總是揀最醒目的標題看。就是看電影、看電視節目,也無不以題目為先導。題目、書名、電影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似乎是一目了然的事。那么,一個好的、吸引人的題目,在還未曾寫出相應的文章和劇本來之前,能否給寫作者以興奮,從而寫出較好的文章來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好的選題,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決定了主題和題材、結構和手法的要素。如果說,一個好的選題,將給作者提供一個空前廣闊的、有潛力可挖的想象空間的話,那么,這個選題本身就已經引起作者的共鳴和創造的意向。
教師在寫作課上給予學生的題目和題材,也具有以上的意義。好的選題和題材,將提供給學生寬廣的入手角度、豐富的敘述內容,這也就是給學生以神經的觸動、情緒的挑逗和感情的誘導,使學生見題目而“情動于中”,以至于展紙援筆,一瀉千里而不知其所止。
例如,在學習消息標題時,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的題目講解,必須聯系現實進行誘導。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人物與事件,特別是5月19日“全國哀悼日”的14點28分,舉國上下都向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默哀三分鐘,之后,在天安門廣場數以萬計的群眾高呼“祖國萬歲”!“四川萬歲”!此時作為教師,可以從民族悲哀、民族團結、民族振興幾個方面加以誘導,在民族悲哀方面,教師可以從死亡、情緒、哀傷、悲痛等幾個方面誘導,讓同學們討論,得出“哀我中華!哀我汶川!”、“地震讓我痛失幾萬同胞”、“悲哀情緒籠罩四川大地”、“大地顫抖!汶川顫抖!中國人民的心在顫抖!”等題目;在民族團結方面,教師可以從支持、情結、心理等幾個方面誘導,得出“雙手的支持抵過千言萬語!民族團結勝過千軍萬馬!”、“中華兒女是一家”、“中國軍人是我們團結一致的精神支柱”等題目;在民族振興方面,教師可以從精神、希望、振奮幾個方面誘導,得出“災難壓不垮英雄的中華兒女”、“有了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就有了我們重建家園的希望”、“在廢墟中崛起!在廢墟中挺立!等幾個題目。這些題目在教師的誘導、指揮下,不僅確定了消息的題目,也得出了整篇文章的中心,真可謂一舉雙得。
3.誘導可以利用時間“煎逼”來形成創造思維
在課堂寫作教學中,時間是常數,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如何應用好它,安排好它,卻是一種科學。安排得好,事半功倍,否則,花了大量的時間,卻得不到相應的效果。
按照常理,寫作的時間越長,就越應該悠哉游哉,收集資料,打好草稿,寫得更好;時間短,則往往毛糙和草率。然而多年的實踐高數我們,其實不然。如果說對“我要寫”的作家來說,時間充裕也許會把文章寫得精而又精的話,那么,在“要我寫”的課堂教學的情況下,時間和文章質量并非都成正比。往往,在大學的寫作課后,教師會布置回家作文,要求兩星期后交卷。原以為這樣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構思、修改、謄抄,一定會把文章寫得好些,然而幾次三番以后,我們就會發現學生中幾乎無一人是花那么長的時間進行寫作的!據他們反映,如果交卷時間尚早,是怎樣也坐不住的。倒是交卷的時間已到,甚至就是交卷的前夕,“逼一逼”“開個夜車”,也就完成了,“效果還不錯”。原來,文章是可以“逼”出來的!
“逼”確實是寫作和寫作教學的好方法。“逼”時間緊急,刻不容緩,學生必須調集全部的身心力量,開不得半點小差;“逼”無暇深思熟慮,不能束手不前,需要的是反應快、思維活、落筆準,而且是“落子無悔”。
這種似乎無可援助的現實條件,往往是學生的思維處于極度的緊張之中,他們必須在諸多的“紛紛”思路中,盡快地找到一條最為簡便的方向來。這樣,反而有可能打開思維,實現創造。因此,時間的“煎逼”,常常被寫作教師運用為一種創造精神的生成契機,一種良好的寫作狀態和一種有效的寫作誘導手段。
例如,在學習演講稿的寫作時,在上完基礎部分時,要安排學生根據規定題目作一篇命題演講,教師就可以利用“時間煎逼”,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且指出,本文要求500字,如果哪位同學在40分鐘以內完成全篇文章的可以得優,在45分鐘之內完成,可以得良,50分鐘之內,得中等。當有同學已經寫好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評講了,這對那些還未完成的學生無疑也是一種無形的煎逼。事實證明,定時定量,能幫助學生學會掌握時間分配,這種訓練,對應付考試和將來適應社會,都有很大的幫助。
從這些課堂教學形式中我們發現,教師已經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說教者,而是融化于學子之中,伺機而講解理論,就文而闡述玄機,起一種調和、指導、甚至推波助瀾、起承轉合的導師、導演或者向導作用。
由此可見,在高師寫作教學中,教師本身應有良好的教育素質和對于寫作教學特殊規律的理解,能以自身正確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為學生作“活”的教學法的“演示”。使學生通過學習寫作教育理論和教學法,并在教師的教學實踐的誘導中,逐步形成寫作教育、教學的正確觀念。
參考文獻:
[1]周姬昌.寫作學高級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2]潘新和.高等師范寫作三能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于成鯤,李白堅,沈漢達.題型寫作教程[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貴州黔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