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小分隊課堂教學模式的宗旨,是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鋪路和搭橋,學生相互的有效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學會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的能力。其課堂教學模式包括激趣導課、立意設疑、“小分隊”活動、講評歸正、檢測強化五個基本環節,含十七個操作要點,又可稱為“五步學導法”。
[關鍵詞]自然小分隊 教學模式 創新意識 創新實踐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課
教師通過激發和創設教學境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認識對象,達到自覺參與并主動學習。這是自然學科教學成功的首要環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創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放手讓學生觀察、實驗、思考,讓具體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現象緊緊吸引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1)問中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從對自然事物的變化過程或變化原因感興趣開始的。孩子們的年齡比較小,好奇心強,在認知新事物的時候,總是在他們的腦子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很想知道結果和答案,他們思考得越主動、越積極,提出的問題就越多。教師要抓這一點,根據教學內容找出最容易引起學生發問的知識點,然后提出問題,留下伏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之在新知識的學習、探索中自我解答所提出的問題,由此獲得成功的愉快情感。(2)畫中生趣。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繪畫藝術,用形象、生動的板畫來代替文字敘述,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能加深印象,使板書看上去一目了然,便于記憶。利用板畫或繪制彩圖,使生動有趣的形象躍然紙上,定能引起興趣。(3)觀看中拾趣。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點之一,根據教學內容配備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便被那色彩鮮艷、形象逼真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這些具體的、直觀的自然物體和自然現象都是學生所喜愛的,越看越愛看,由此興趣大增。當教師指導學生對某一課進行實物觀察時,他們會從這些物體的立體觀察中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進而產生迫切的學習愿望。(4)謎中引趣。謎語是根據事物的典型特征用比較精練、形象的語言編制而成。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巧妙地運用猜謎語這一形式導入新課,能引起全體學生的深厚興趣,進而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5)玩中移趣。小學生比較好動,好游戲,注意力不持久。針對這些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和學生一起“玩”,一起做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增長知識,在玩中增加學習興趣。(6)情中增趣。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老師的情感的投入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精神振奮,情緒飽滿,教態和藹可親,語言富有啟發性,充滿愛心地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用教師的愉快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7)美中展趣。少年兒童對美的認識比較直觀,具體,也很樸素,一般是通過對事物的外在因素的直接觀察來感受自然美。他們容易被明快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有趣的動物表演等深深地吸引而產生美的感受,并因此而對事物產生深厚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立意設疑
“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在本環節中,教師設計出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疑點,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去學習。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疑,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有問題要學,從而樂意地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1)教師在講請本節課題以后,讓學生大膽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節課要解決的重點與習題。(2)利用電教手段直接顯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可進行發散思維或創造思維,提出與本節課有關的問題。
第三個環節,小分隊活動
人的認識從實踐中來,能力也是通過實踐逐步磨煉出來的,教會學生學會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地觀察,唯一的途徑是放手讓學生獨立地進行觀察實驗。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把足夠數量的材料交給學生后,不能過多干預,要多給學生一些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要充分放手,讓他們人人動手,獨立地去觀察實驗,鼓勵學生想出不同辦法進行觀察實驗,盡可能多地發現自然事物的各種屬性,積累的事實越豐富,越有利于對事物形成本質的認識。學生的創造力發揮的重要條件是民主。在小分隊活動過程中,只有在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能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創造力、想象力才能充分發揮,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1)教師在授課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好實驗內容,如討論的內容、實驗報告、資料的準備等,學生在沒有觀察實驗前,教師講清實驗步驟和實驗目的。(2)學生在實驗、討論或查詢資料后,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單和討論報告單等。(3)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討論得出結論。
第四個環節,講評歸正
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觀察、實驗、比較、判斷、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全面歸納、概括,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1)教師根據這節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況進行總結。(2)學生可以根據板書設計和教師要點的提示進行總結。
第五個環節,檢測強化
對任何一個概念或規律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形成的結論,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和應用,這是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環節中,不但可以強化學生對所獲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在課堂上,對學生中出現偏差和失誤進行及時的解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可設計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作業、操作等練習,以鞏固完善學到的知識及檢驗學生用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常可采用舉例、判斷、實驗、制作、設計等方法。(1)利用微機、幻燈等顯示反饋練習。(2)學生練習各種形式或層次的作業,教師巡回指導學生。(3)提問學生回答,老師進行更正。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油田教育中心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