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怎樣運用記憶理論指導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記憶效果。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記憶目的,加強有意記憶、理解記憶,做到認知與有意再現相結合,運用多種記憶分析器,借助詞典、利用聯想手段強化詞匯記憶,并同時了解遺忘規(guī)律,與遺忘作斗爭。
[關鍵詞]記憶理論 認知 有意再現 分析器 詞典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往往要記憶大量的詞匯。在初、中級階段,英語教師一般強調要多多地進行重復練習,增加詞匯重現的頻率。但通過這種方法記憶的詞匯在頭腦中保持的時間不會太長,不經常重復就會遺忘,而且遺忘率極高。“英語太難學,英語單詞太難記了”。學生們總是提出這樣的抱怨。學英語、記單詞是否有捷徑?為什么學生總有這樣的苦衷?經了解,問題結癥是學生們在學習和記憶上沒有掌握好方法,死記硬背較為普遍。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教學中注意運用記憶理論,引導學生學習和記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引導學生明確記憶的目的,加強有意記憶
按照記憶的目的性、意識性的程度,記憶可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兩種。有意記憶是具有自覺目的、采取一定的記憶方法,在必要時還要做出某些意志努力的一種記憶。無意記憶與有意記憶恰恰相反,它是沒有自覺目的、沒有采取任何記憶方法,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的一種記憶。學習英語,記憶單詞,主要運用有意記憶。因為對記憶的材料有無明確的目的,對記憶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目的越明確具體,記憶的效果就越好。這是因為目的的明確具體,能提高大腦皮層有關區(qū)域的興奮性,興奮的神經組織蛋白質結構發(fā)生變化,能使建立的暫時神經聯系得到鞏固,留下的“痕跡”越加深刻。根據這一原理,筆者在英語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學習重點,要求他們每次課都需找出重點單詞、重點句型、重點段落,并有意地反復學習、加強記憶。通過加強有意記憶,學生們普遍反映記憶英語單詞、句型和課文比以前容易多了。
二、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加強理解記憶
在有意記憶中,按照記憶方法又可把它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兩種。有些材料,它們本身是有意義的,反映了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我們對材料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它們的本質和特點,通過理解去記憶它們,這種記憶方法叫理解記憶。理解記憶是靠聯想去記記憶材料的。有些材料,它們本身沒有什么內在聯系,或者材料本身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我們對其意義不甚理解。例如,年代、人名、地名、數據、公式等。對這樣的材料,只能“死記硬背”,這種記憶方法叫機械記憶。機械記憶是靠重復去記憶材料的。實踐證明,在學習中運用理解記憶的原理去識記材料可以記得快、準確和牢固。而運用機械記憶的原理去記憶材料,既費勁而且不鞏固。這是因為理解是記憶的基礎,理解記憶能明確目的,增加記憶的興趣,強化記憶的意志。因此,在課文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盡量理解課文的內容,找出課文的層次結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有意記憶。這樣,被記憶的材料就更牢固、不易遺忘。
三、引導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做到“認知”和“有意再現”相結合
在學習cognition這個英語單詞后,如果再看到這個單詞時,能夠認識它,這叫做“認知”。學習cognition這個單詞后,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回想這個單詞的拼法和讀音,使它在頭腦里再出現,這叫做“有意再現”。如果在記憶過程中能做到“認知”和“有意再現”相結合,比單純“認知”的記憶效果好得多,保持時間也長。這是因為人們對任何材料的記憶,都表現出不平衡性,某些部分記得牢些,另一些部分記得差些。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在背誦一段英文文章時,先要求他們把這段文章看幾遍,然后,合上書本看自己能否背下來,對背不出的內容,再看,然后再背。此法可以幫助學生增加有意記憶,使大腦皮層更為興奮,易于形成記憶所必須的暫時神經聯系。而單純的“認知”是一種單一的刺激,容易使大腦某區(qū)的神經細胞負擔過重和疲勞,產生抑制現象,使大腦記憶功能減弱。
四、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分析器來參加記憶
實驗證明,大腦皮層接受觸覺、嗅覺、動覺等各類細胞都具有“記憶作用”。如果在記憶某種材料時,能同時調動多種分析器都來為記憶服務,就會大大增強記憶效果。這是因為用這種方式記憶材料時,可以把眼、耳、口、手等多種感覺通道利用起來,接受來自不同感覺器官的信息,在大腦皮層留下很多“同一意義”的痕跡,使大腦皮層的視覺區(qū)、聽覺區(qū)、動覺區(qū)等建立多通道的暫時神經聯系,然后,經過大腦把各種感覺到的材料進行加工,使它們在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痕跡。無疑,用這種方法記憶,要比單純的用耳聽、用眼看、用嘴讀或用手寫的記憶效果好。它將大大地加強人們的記憶和延長保留記憶的時間。根據上述記憶的規(guī)律,筆者要求學生在學習時,盡可能調動多種分析器來參加記憶活動。讀書時做到眼看、口讀、耳聽、手寫,同時還用腦思考。總之,大腦接受外界的信息越多、越廣泛,它的效能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
五、引導學生借助詞典,利用聯想手段強化詞匯記憶
筆者認為,對于那些認為“英語單詞太難記了”的學生而言,采用同義詞/反義詞詞典強化詞匯記憶的方法—語境聯想記憶法和專題聯想記憶法比較管用。類屬詞典和同義詞詞典/反義詞詞典一般都是按照主題編排的,同一主題或語義場的詞匯都會匯聚在一起,通過各種語義關系構成聯想的網絡。這兩種方法都基于聯想手段,通過聯想網絡將詞匯牢牢地維系在一起,從而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這里介紹兩種借助同義詞詞典記憶詞匯的方法。
1.語境聯想記憶。語境,簡言之,就是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在實際使用中學習詞匯,往往可以形成語境聯想。這一方面,可以將語言學習與外部世界直接掛起鉤來,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在使用詞匯時準確得體。向語境學習詞匯的最佳辦法是去有關語言的國度里耳濡目染。但是,對于絕大多數學習者來說,這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學習者可以從越來越多的英語電視、電影中捕捉詞匯,也可以從大量的英語商品廣告、標簽、包裝、各式各樣的英語說明中采擷語詞,它們是很有益的直觀教材,是從生活中學習語言的有效辦法。另一方面,學習者也可以將學到的語詞帶到環(huán)境中去,讓它們與客觀世界對上號,這樣既可以鞏固記憶,又可以培養(yǎng)“觸景生情”的習慣和能力。無論是從語境中學習詞匯,還是將詞匯學習帶到語境中去用,借助類屬詞典都可以事半功倍。學習者可以借助類屬詞典或同義詞詞林之類的詞典對有關話題的詞匯進行一番考察,摘錄其中比較常見的詞語,略加歸類,然后根據情景集中識記,仿佛置身其中。
2.專題聯想記憶。所謂專題聯想就是圍繞一個中心題目展開聯想,把相互關聯的詞語匯編起來。借助專題聯想,可以培養(yǎng)記憶的整體感和相關性,產生由此及彼的效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不可能同時接觸到某個專題的所有常見的表達。不過,語言學習者在進行語言學習之前頭腦中就有了若干專題集,只要把學到的語詞逐漸引入到這些專題集里,便可以為專題聯想記憶提供契機,此時再借助類屬詞典或同義詞詞林之類的詞典,就可以將每個語詞集中的詞項系統(tǒng)化,形成同類語詞網絡,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讓我們看一看英語中“法”的聯想。在英語中,表示“法”的詞有l(wèi)aw和statue。由“法”可以聯想到“法案”(bill)、“法則”(law, rule)、“法令”(decree)、“憲法”(constitution)等。有法就得“遵守”(abide by,observe,respect),但總有人會“違反”(break, offend, transgress,violate)法律而構成“犯罪”(commit a crime),淪為“犯人”(criminal,offender)。受到“起訴”(bring a lawsuit, prosecute, sue)后,他們要在法庭“court”里接受“法官”(judge)的“審判”(trial)。審判期間,“被告”(defendant, the accused)和“原告”(prosecutor—刑事案,plaintiff—民事案)均可聘請“律師”(lawyer, solicitor—英國英語,attorney—美國英語)為自己辯護。最后,法官根據“陪審團”(jury)的意見“判”(judge)“有罪”(guilty)或“無罪”(innocent),并“量以刑罰”(sentence)。由此可以聯想到“犯人”(criminal)的世界“監(jiān)獄”(jail, prison)。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展開聯想,即法的“制定”(draft, draw up, lay down, formulate, make)、“批準”(ratify)、“通過”(pass)、“頒布”(issue, promulgate)。對于不合理的、過時的法律要予以“取締”(cancel)、“廢除”(abolish, annul, repeal),等等。除聯想手段外,還可以采用其他幾種行之有效的單詞記憶技巧,如音標拼讀規(guī)則法、詞根詞綴構詞法、歸類法、辨析法、位置法、首字母縮略詞法、諧音法、關鍵詞法、全身心反應法等。
六、要求學生及時復習,與遺忘作斗爭
有記憶就有遺忘。記住材料,就是暫時神經聯系的形成并留下痕跡。暫時神經聯系形成之后,由于內抑制發(fā)展的結果,它便會逐漸地被抑制起來或消失掉,這就是遺忘。但我們學習知識不能只保持幾秒鐘,也不僅僅是幾分鐘,更不是遺忘它,而是要長時間地記住它,以便隨時運用。要與遺忘作斗爭,就要了解遺忘的規(guī)律,并科學地分配復習時間,這對于牢固地記憶知識是十分必要的。遺忘的規(guī)律是:在記憶某些材料之后,很快地便開始遺忘,但是遺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開始時忘得多而快,以后便逐漸忘得少而慢。現代科學實驗證明,遺忘最快的時候是在記住該材料的頭一、兩天之內。根據遺忘的這一規(guī)律,筆者要求學生記憶某些英語單詞或上完英語課之后,就及時地復習,即在頭一兩天之內復習一次,然后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間隔時間先密后疏,隨著記憶得到鞏固,間隔時間逐步延長,復習次數也逐漸減少。這樣,學過的知識就不易遺忘了。有時,我們記憶的材料容易遺忘,不是因為大腦里留下的痕跡已經消失,而是由于前攝抑制或后攝抑制的干擾所致,使我們回憶不起來有關材料。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想方設法避免或減少這種前后抑制的干擾,提高復習效果。根據這一原理,筆者要求學生在復習時注意做到:(1)盡可能不要把內容繁難或相近的科目安排在相鄰的時間內進行記憶或復習;(2)在復習各種材料之間,需要有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前后復習的材料之間相互干擾,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大腦的疲勞;(3)每天睡覺前,回憶一遍當天復習過的材料,這樣可以避免干擾,對加強記憶的鞏固性是非常有益的。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運用記憶理論,指導學生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伍謙光.語義學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3]申偉.語言教學中的詞典使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5,(1).
(作者單位:廣東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