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重是教育的基礎與前提,沒有賞識教育就不完美;尊重與賞識教育應把握客觀性、差異性、適度性、及時性原則;實施中應注意語言上、行動上、體態語言方面的藝術性;實施尊重、賞識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要恰到好處,不能濫用、過度;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尊重 賞識教育 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的迅猛突飛,教育的競爭空前激烈,然而面對這樣的競爭激流,父母往往顯得措手不及,卻又不得不管好孩子,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緩。在今天講究人人平等的社會中,不打不成材”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顯得蒼白無力,有時往往適得其反。在這樣的形式之下,就迫切要求我們去探索、研究一種符合社會發展,適合現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尊重與賞識。
一、尊重與賞識教育的含義
尊重,就是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強加干涉,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對孩子的選擇給予適當的幫助,要以孩子之間形成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
賞識,是指意識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價值而加以重視或予以贊揚。賞識教育以鼓勵表揚為手段,它是從孩子的需要出發,以尊重孩子價值為前提,喚醒孩子的主體意識及自身發展潛能,讓每個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尊重與賞識是相互貫通的,必須在尊重的基礎上實施賞識教育,賞識教育離不開尊重,尊重在賞識教育中得以充分體現。
二、尊重與賞識教育的作用
通過尊重與賞識教育,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保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做錯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壓力較大,自卑、自責、不知所措。這時,他所需要的是幫助、安慰。而我們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以教訓,往往采取比較嚴厲的批評。這種教育方法會讓孩子喪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但是通過尊重與賞識教育,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保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尊重與賞識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潛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每個孩子的聰明才智和先天稟賦都基本相同,但他們最后的成就都會大相徑庭。這說明我們老師、家長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賞,對孩子的任何一個特長都要肯定,幫助發展,而不能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三、尊重與賞識教育把握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尊重、賞識不是沒有理由的亂表揚,而是根據正確的標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客觀原則,才能尊重、賞識得當,才能使被尊重、賞識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從而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尊重、賞識的選擇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錯誤的尊重、賞識只會導致孩子的盲目自大,這就背離了尊重、賞識教育的初衷。
2.差異性原則。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身的個性特點。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樣,賞識也要因人而賞。不同的特點決定賞識點的不同,要認真觀察每個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的細微變化,給于不同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從而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與別人的差距。
3.適度性原則。尊重、賞識孩子就要客觀的分析和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心理狀態,掌握好尊重、賞識的“度”。若尊重、賞識不夠,對孩子不屑一顧或訓斥責罵,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4.及時性原則。尊重、賞識教育要做到及時,迅速。當孩子做出選擇時,要及時給予理解、支持;當發現孩子某一方面的優點或一點進步時,都要及時的給予表揚。錯過尊重、賞識的最佳時機,再進行賞識其效果將大大減弱。
四、尊重與賞識的藝術
1.語言上要有藝術性。當我們的孩子取得成績時,往往會把激動、喜悅的心情毫無保留地流露出來。這時常聽到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這次取得了進步,但離重高的目標還差得遠呢。”這種教育方法事實上造成孩子很壓抑。若改成:“祝賀你這次取得了好成績,按這樣的發展趨勢,你的目標馬上就能實現。”效果就不一樣。這不僅能保持孩子生的積極性,還能起到更好的鼓勵作用,也許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行動上要有藝術性。對孩子的尊重與賞識有時光在口頭上是不夠的,還可以通過行動來讓孩子感受,更具有激勵作用。在教學期間,有一名孩子作文寫得非常棒,為了充分發揮她在這方面的特長,我經常與她討論她的習作,指出特別棒的語句,問她是怎樣想的。我還布置額外的習作給她,因為是她感興趣的,且我與她一起討論該如何寫,她非常的樂意接受,習作寫了來,我都感覺自己是寫不出這樣的語句的。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讓她真正感受到自己這方面能力的存在和這種能力被老師欣賞的自豪,才會有意想不到效果。
體態語言上要有藝術性。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孩子與家長之間也許不適合用語言來交流,或者用語言達不到效果,這時你家長的一個動作或一個表情也許就能達到所需的作用。比如,當孩子完成一件事,他們總會用一種渴望的眼神想得到家長的評判。這時家長你投一個贊許的眼光,或一個滿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或很痛苦時,家長用一些安撫的動作更勝過語言上的安慰,使孩子盡快走出困境。
五、尊重與賞識教育實施要注意的問題
尊重、賞識教育實施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我們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開始總是熱情較高,鼓勵、幫助。但當付出一定勞動而得不到回報時,就開始失望、懷疑孩子的能力,甚至對孩子挖苦、諷刺,從而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評價,并對自信心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作為我們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尊重、賞識要恰到好處,不能濫用、過度。在教育中,賞識要正確客觀地分析,根據真實需要進行表揚、鼓勵,而不能因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牽強地賞識。這不僅對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會讓孩子感覺到賞識的一種虛偽性,同時失去對實施賞識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度。同樣尊重、賞識不能過度,這樣會導致孩子對自己認識不足,會產生自滿自傲的心態,稍遇不順就會一蹶不振。尊重、賞識并不意味著遷就和放松要求。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在我們的尊重里同時也表達出我們對個人的要求。”用信任的尊重傳遞出來的期望和要求,遠比任何說教、批評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尊重、賞識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教師和家長是教育的行為主體,所以教師和家長必須首先懂得尊重和賞識孩子。然而社會是教育的大環境,整個社會的氛圍也應該是尊重、賞識的氛圍。
綜上所述,尊重、賞識教育追求人生的和諧、圓滿、幸福。賞識你的孩子,讓孩子在“我能行”的尊重心態中覺醒。“尊重”的活力在于能夠滿足孩子生命中最需要的“賞識”,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感,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走向取得成功。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讓我們用尊重和賞識點燃孩子自信之燈,喚醒孩子學習的熱情,讓孩子在愛的陽光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馬卡連柯.教育過程的組織方法.
[2]馬卡連柯.馬卡連柯全集.1982.
[3]威廉#8226;詹姆斯.心理學原理.1889.
[4]愛默生.論愛.1841.
[5]羅森塔爾.皮格瑪利翁效應.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礦業集團公司淮北選煤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