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是人們追尋探究的硬道理,欲使中國乒乓球隊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用科學的發展觀,加強對國球的技術研究,以充分發揮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技戰術和體能等方面的綜合實力。但是,每當世界重大比賽,大都成為中國隊會師決賽,形成中國隊的奪冠內戰,無疑這是中國隊的指向目標。至于誰當冠軍,完全由隊員獨立作戰。這必然會或多或少的會引發主管教練、隊員之間與他們各自的球迷產生情緒情感上的傾向。為了發展我國乒乓球技術,必須擯除情緒情感上的負面影響,使中國乒乓球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攀升和超越。
[關鍵詞]乒乓球 發展技術 超越自我 情緒情感 競爭意識
一、值得提出與研究的課題
中國乒乓球隊是一支技術全面,并富有創造力、實力雄厚的戰斗集體,在出征世界大賽中均能正常的發揮技術,獲得全勝的戰績。但是,每當世界重大比賽大都成為中國隊會師決賽,形成中國人奪冠的內戰,雖然達到了中國隊整體的指向目標,但無形中會給主管教練,隊員之間與他們各自的球迷帶來內心的壓力和引發情緒情感上的傾向。每當中國隊會師決賽時,場上的教練席空無一人,誰當冠軍,全靠隊員獨立地自我作戰;而我國王勵勤、馬林、王皓等,均為世界排名領先的著名的優秀乒乓球運動員,他們在國內外比賽中均有勝負,技術實力并駕齊驅,基本不分先后,決定勝負主要反映在他們各自的臨場發揮,關鍵球的處理和幸運度(心理因素)的天秤。2007年薩格勒布世乒賽,我國王勵勤、馬林在男單半決賽中分別戰勝韓國柳成敏與戰友王皓進入決賽。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馬林乒乓球技術全面,雷厲風行的打球風格,迎得國人和球迷的喜愛,為準備出征薩格勒布世乒賽,刻苦地投入訓練。決賽前,人們(包括主管教練,隊友和球迷)認為馬林已第三次闖入決賽,奪冠已成定局。但萬萬沒有想到馬林在大比分3∶1領先,關鍵的第五局馬林又以7∶1勝利在握的大好局面下,幸運的天秤又一次傾向王勵勤,以4∶3逆轉;導致主管教練,隊員和喜歡馬林的球迷們產生疑問,值得研究;同時也形成了情緒情感上的逆反心境,乒乓球專業人事包括球迷和電視觀眾提出了質疑:
(1)馬林在關鍵的第五局以7∶1領先,連丟2、3分時為何主管教練不及時叫停,以調整馬林的情緒和節奏,改變技戰術,為何教練席上空無一人?
(2)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劉國梁在男單決賽中,坐在評論席上,作為佳賓以第三者身份進行評說;到了第五局才離開評論席,走到現場感受“大賽氣氛”去了,這是否稱為“放任式”管理?
球迷,包括電視觀眾,對2007年世乒賽男單馬林VS王勵勤奪冠之戰,有許多議論,這表明億萬國人對國球的關愛。雖然有不少議論帶著感情色彩的片面之詞,但就乒乓球隊的管理指導思想與方法上,從關愛國球的發展出發,確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愿與專家和乒乓球人事深入討論。
二、值得討論與研究的問題
1.發展技術與競爭意識之爭議
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地變化與提高的過程,無疑發展就是硬道理。要使我國乒乓球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用科學的發展觀,創新技術,發展體能,提高競爭的心理能量,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當然,乒乓球技術是由人掌握的,因而發展技術必須正確確立競爭意識,所謂意識即為人的自覺心理,乒乓球運動員必須對技術精益求精,永不停步的技術創新,應成為每個教練員,運動員的自覺行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乒乓球技戰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規則,比賽制度到器材,乒乓球,球拍不斷的變革,通過訓練不僅僅的去適應,而且需要主動,積極地變革和創新,不斷地發展乒乓球技戰術,如果止步或落后就會被動挨打。因此,要推動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必須貫徹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并使運動員為實現目標,成為自己的自覺意識與社會責任。發展技術與正確確立競爭意識本來就是一致的,為何在發展我國乒乓球技術與競爭意識的確立也確實存在爭議?
乒乓球業內人事、專家與熱衷國球事業發展的球迷,他們認為,把科學發展國球技術的競爭意識教育,用“放任”的管理思想方法所取向。國球的訓練與比賽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為國球捍衛榮譽,強調全隊整體的團隊精神。由于中國隊整體實力很強,通過動真格的隊內公開競爭選拔,搞直通“不萊梅”、直通“薩格勒布”,打“圍殲”、“包圍戰”,直到中國隊員“會師”決賽,即金牌到手。中國乒乓球隊的管理層,只要形成“會師”局面,整個思緒由高度緊張向徹底放松轉移,甚至以第三者心態欣賞比賽,評論決賽者的球技。其實,此時最緊張的是“會師”決賽奪冠的運動員,主管教練和他們各自的球迷,除了關心國家榮譽,還有關愛個人榮譽的崇拜者、支持者的心愿,其實還包括競爭者的行為動機。包括世界排名的榮譽、地位和金錢獎勵的誘惑,如何排除他們的心理壓力,如何正確地發揮技術,都需要主管教練及時地現場指導。如果國球管理采用“放任”法,認為自己人“會師”,無所謂誰當“冠軍”,均屬中國隊,無需派現場教練指導,這對科學發展中國隊乒乓球技術,只有百害而無一益,如果“放任”,誰當“冠軍”,都是中國人,有人提出干脆內定“冠軍”,放手打“表演”賽,這不僅行不通,而且要加以處罰。就乒乓球的業內人事、專家和喜歡與支持國球的球迷,將討論的意見進行綜合分析。
2.冠軍“內定”之路必須杜絕
會師決賽,冠軍“內定”,放開地打表演賽,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違背發展的錯誤議論,不能以個人情緒對自己所支持或喜愛的運動員,產生一種傾向性的負情感替代,它與“內戰”現場無教練指導的“放任”管理是兩回事,不可等同納入分析,前者是競爭意識問題,后者是管理方法問題。
“內定”冠軍,由組織內部決定,不是公平的競爭,實質是變相讓球。在我國乒壇歷史上由組織的讓球還是第一次。此事發生于1961年,當時正逢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男子單打進入前四名,清一色的為中國大將,莊則棟、李富榮,張燮林、徐寅生,男單金牌已“鐵定”屬于中國。那么誰來當冠軍?賽前,北京華僑飯店,一個重要會議正在進行,主持會議的正是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體委主任賀龍,賀老總語出驚人:“這一次男單,誰來當冠軍?”冠軍要在這個會議上產生……最后還是賀老總一錘定音,提議說:是不是讓莊則棟當冠軍?理由是“一是他在團體賽當中立了功,二是他代表首都”。徐寅生、張燮林都是“聰明”人,表示“服從組織決定”,“愿意讓球”;而李富榮口頭上接受,但畢竟透露出一股不悅的情緒。
競賽,就是競爭,進行公正、公平的競爭,充分發揮運動員各自的體能,技戰術水平和穩定的心態等綜合實力,以及頑強的拼搏精神,去贏得勝利。體育運動比賽畢竟不是搞政治,冠軍是通過自己的實力奪取,而不是由組織內部“會議”形式決定的。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反其道而行之。李富榮雖然口頭上答應了“讓球”,但心不服,憑什么“點名”讓他當冠軍;因此李富榮與莊則棟在會師決賽中,第一局李富榮居然以21∶16獲勝(當時實行三局兩勝制),當傅其芳教練焦急萬分,借換場時再次提醒李富榮必須讓球。李富榮當即反問:“沒有規定我要以0∶2輸給小莊,1∶2為什么不可以?”最后,李富榮連輸兩局,莊則棟成為當屆世乒賽冠軍。緊接著1963年,1965年第27屆、28屆世乒賽,進入男子單打“會師”決賽的都是莊則棟和李富榮,李富榮又兩次奉命讓球給莊則棟,原因是按“計劃”產出一個“三連冠”獎杯可永遠性留在這個國家。因而莊則棟每次舉起冠軍獎杯時,總是說“我代表集體來領獎”的,以調整“心理”上的平衡。
徐寅生、李富榮、莊則棟以及張燮林等,他們青春歲月均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他們的組織觀念非常強,把領導者和組織意見,從來就是不折不扣的執行組織上的指令。而八十年代的運動員思想開放,觀念得到了深刻的改變;然而,當年懊喪的李富榮,成了中國體育高層的官員,卻傳承著“讓球戰術”,卻被新時代乒乓球運動員何智麗“討伐”,何智麗在1987年第29屆乒乓球世錦賽上,無視教練員讓球戰術的安排,并且一舉奪魁而引發了乒乓界的一場“風波”,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給國家榮譽帶來負反饋,遭到廣泛的群眾指責。2002年9月,陳忠和教練第一次帶隊出征女排世錦賽,為了避開強敵俄羅斯隊和意大利隊,先后“讓球”給相對較弱的隊,希臘與韓國隊,雖然進入了“四強,”但體育道德受到國內外的責罵,中國女排打“假球”、打“黑球”。這一壞事卻教育了身為國家體育副局長李富榮,在處理具有國際影響的事件中,作了明確地指示堅決反對“讓球”,并指定這是方向性錯誤,國家體育局局長袁偉民對中國女排指出:今后參加國際比賽不管哪個隊“見誰打誰”,打出自己的風格和氣志。因為競技場上任何情況都會發生,據有關訊息報道,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賽前王皓6次戰勝韓國隊柳承敏,當男單進入半決賽,據報道中國乒協曾“作出讓王皓、馬林直接晉級的決定”。王皓在決賽中對柳承敏的“搏殺”估計不足,加之缺乏大賽經驗,以1∶4敗給了柳承敏;然而卻使隊友王勵勤“在個人巔峰期錯過了一次爭奪奧運金牌的機會”。因此,本文作者認為對我國世界排名前三的“兩王一馬”均有晉級奧運會、爭奪金牌機會。
3.按競技規律實行民主管理
體育競技是通過互相比賽、競爭過程,充分發揮自己體能,技戰術和心理因素,去爭取勝利,即為捍衛集體榮譽和維護個人利益與尊嚴進行全力拼搏。作為乒乓球運動,必須根據球速快,球體旋轉性能與飛行方向和落點多變的特點,科學地進行智能化選材;實施學習、訓練與競賽的民主式科學管理,根據領導方式連續流理論,把領導(主管教練)與隊員共同參與的民主集中式管理,棄于完全由團體或個人決定,或實行領導不參與的“放任式”管理。放任式領導者采用完全不干預的態度,而我國乒乓隊的領導方式,出征世界大賽前狠抓直通不來梅,直通薩格勒布,大張旗鼓的進行電視公開選拔,搞封閉式訓練,共同圍殲外國選手會師決賽,以完成既定目標。管理層、主管教練分工與選擇,至于誰當冠軍,完全不干預,業內人事稱其為虎頭蛇尾的“民主”管理方式。管理層的思想止步于冠軍的歸宿,每當只要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會師決賽,雙方主管教練終止了臨場指導活動,比賽現場只有兩位會師決賽的運動員任意施展自己的“才藝”,而嚴重的忽視了事物發展變化規律,中國乒乓球隊領導層卻棄權“會師”決賽的指揮責任,則以“放任的領導方式”高坐看臺觀察欣賞或體驗比賽氣氛……而隊員經過殘酷的淘汰賽制連續奮戰,會師決賽,以“金牌歸屬論”不計較個人得失,誰勝誰敗無所謂,以“放”而自得,這正是廣大關心國球的球迷們不滿之處。業內人事通過馬林與王勵勤在薩格勒布世乒賽會師決賽的比分統計分析,說明比賽進程中終末環節,需要主管教練指導的現實意義(表1)。

注:表1的數據統計由汪劍、周超群同志提供
馬林是一個技術全面求上進的運動員,積極投入身體訓練,主動地進行體能準備,受到包括國家隊教練和球迷們喜歡的一名運動員,2007年世乒賽馬林與王勵勤會師決賽,馬林很快進入狀態,前四局以3∶1領先,第五局馬林又以7∶1領先大好形勢下,由于求勝心切,連連丟分,此時沒一位臨場教練“叫停”,進行指導,布置戰術。正是由于缺乏臨場指導,把馬林前四局58.46%的得分率的大好局面斷送了。比賽就是競爭,它不僅比技術,比體能,還要比心理;尤其比賽雙方技戰術相近的情況下,心理的穩定性是比賽取勝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競爭中,如果心亂球就亂。此時更為需要外力幫助,正確地給以場外指導;如果有了教練的臨場指導,運用比場每局的空隙和一次叫停,可以給運動員針對性指導,這是規則允許的,為何放棄這一權力;同時也是尊重主辦比賽地的裁判員、運動員與觀眾的禮貌需要,并應該充分應用這一規則規定,認真研究乒乓球技術在臨場比賽風雨突變中,發揮教練員的臨場指導的意義與作用。即使是自己的戰友會師決賽,同樣要珍惜臨場指導機會,以深入地研究爭勝的寶貴經驗,它對我國乒乓球的發展和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深刻回顧2004年王皓在雅典奧運會之前與韓國選手柳成敏對決中,從未有過敗績;然而正是由于中國隊忽視平時的臨場指導,因而導致了王皓在雅典奧運會上敗給柳成敏,造成了無法挽回的遺憾,這正映了中國隊不夠重視與研究臨場指導的經驗的累積。應引起高度重視,無論對外還是對內的比賽,都要加強臨場指導的經驗積累,以提高競技運動的科研水平。
臨場指導的經驗積累,是提高技術能力和儲存心理能量的重要組成部份。國際大賽的目標不僅僅停留在奪取冠軍上,而應以科學的發展觀貫徹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持續發展和不斷地積累比賽經驗,進行臨場競爭中的心智的鍛煉,尤其世乒賽中國隊會師決賽,更需要主管教練的臨場指導,不僅是技戰術的指導,更主要是調整運動員的心態,激發運動員持續注意的覺醒水平,為運動員創造一個良好的比賽心理環境,以正常的發揮技術。隊友“會師”決賽,彼此間更為了解,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與幫助;同時也是為運動員總結和提高心理上爭勝的經驗,由于現代乒乓球的技術發展變化,尤其球體的加大,增大它的旋性能,方向與落點的變化,以及滾網、擦網、變線和擦邊球等等運氣球的影響下,受到11分制機會球迅速轉換的影響,導致失敗機率增大,正確的臨場指導已成為重要的課題。只有重視和加強對本課題的研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三、簡短結論
作為一個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必須根據現代乒乓球的特性,堅持以我為主,為完成既定的目標,創造性運用技戰術手段,只須通過有效的途徑,才能達到既定的指向目標。“會師”意味著冠軍到手,但并非意味著奪冠過程終止,決賽只有對決的運動員,而無主管教練之事,運動員雙方則對抗非常激烈,熱情的觀眾都沉浸在熱烈的比賽和球藝的欣賞之中,而比賽的運動員心理十分緊張。比賽的勝利取決于心理因素,取決于運動行為的喚醒和改正運動行為的強化機能。2007年薩格勒布世乒賽“會師”決賽,比分領先的馬林之所以被王勵勤的4:3逆轉,最終歸結于馬林心理上的失利。無疑的,運動員這時需要主管教練的溝通和實施臨場指導,即使不能及時地喚醒運動員的運動行為的指向機能,也會對改進運動員的比賽與競技意識也是大有益處的,使運動員深刻地認識到: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勝利永遠屬于正確確立競爭意識的人。
參考文獻:
[1]葉永烈.中國乒壇上的第一次讓球.作家文摘,2007.
[2]眭小琴.當今世界女排兩種戰術思想潮流的決戰.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3]體育報道.王勵勤雅典疑讓球.都市消費報,2008-1-9.
[4]胡愛本.新編組織行為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42.
[5]胡愛本.新編組織行為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6.227.
[6]郭蘇芝.論變與不變.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3):56-57.
[7]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研究室編寫組.運動心理學.1988.93-98.
(作者單位:廣東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