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愿意進入政府,有好的一面,“有利于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當然,公務員的待遇、福利都比較好,工作相對穩定,有社會地位,“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考慮,他們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
考“官”圖
萬敏剛在中紀委當了半年的公務員,此前,她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法律碩士。
去年10月,萬敏參加了中央機關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紀委的這個崗位招收6個人,雖然報考的有1000多人,萬敏還是以比分數線高出11分的成績被錄取了。
“我們學校這個專業50%會進公務員隊伍”,萬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與她同一個宿舍的另外兩個同學也考上了公務員:一個去了河南某市的市委宣傳部,一個去了山東某市的檢察院。
萬敏承認,自己并不是對政治感興趣,只是覺得“公務員系統是一個比較好的就業渠道”。她現在工作干得很順利。
與萬敏的處境不同,復旦大學的歷史碩士趙一禾現在感到時不我待。自從去年畢業進入上海市南匯區成為儲備人才以來,她想的就是趕快考上公務員。儲備人才屬于合同制,不解決戶口,合同是一年一年簽,如果三年下來她還沒考上公務員,南匯區將終止與她繼續簽合同。
趙一禾把精力主要放在準備1月12~13日舉行的上海市公務員考試上了,“忙得很”。
河南省焦作市的尹蘭則算得上是長期考“官”派了。見到本刊記者的時候,尹蘭表現出了80后一貫的坦率。這個湖南大學2005年會計專業畢業的小姑娘走出學校兩年了,兩年里她基本上就在忙一件事——考公務員。
2006年11月26日,尹蘭參加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她報的是河南省國稅局的一個崗位,這個崗位只招一個人,有70多人報考,尹蘭沒有能參加面試。
2007年12月9日,尹蘭從頭再來。這一回,她調低了目標,參加了比“國考”難度稍小的地方公務員考試——報考鄰近焦作的新鄉市財政局的契稅征收崗位。該崗位屬于事業編制。筆試后,尹蘭剛參加完體檢,成績要1月下旬才出來。尹蘭對本刊記者說,她現在的想法是,“能考上這個就滿意了”。
“公務員穩定,自己不用考慮交保險什么的,保障很好啊,而且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萬敏、趙一禾一樣,尹蘭也承認自己對政治的興趣一般。
尹蘭也到焦作市的企業里短期工作過,她的感覺是,很多小企業“什么都不管,不交保險,不簽合同”。尹蘭也不認為在企業工作就比政府的收入高,“焦作的會計工資在1000元左右,公務員是1500元左右”。
尹蘭的父母很贊成她考公務員,“女生還是找個穩定的工作好”。即使這回還考不上公務員,她還會“先找個臨時的工作然后接著考”。
“中國第一考”
采訪中,本刊記者發現,剛畢業的學生身邊幾乎都有同學參加了公務員考試。尹蘭說,她大學的同班同學有三分之二考公務員的。“我上研的同學也基本上都考。”“我一同學報考中央一個單位,錄取比例是1200∶1”。即便如此,她的同學考公務員的勢頭依然不減。
由于連續參加了兩年公務員考試,尹蘭對這個圈子的事情很熟悉。“博士一走廊,碩士一禮堂,本科一操場”,她如此形容考場人滿為患的情形。
最近幾年,公務員報考持續升溫。據了解,2008年全國共有139個中央機關及直屬機構(還不包括地方政府)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公務員13797人,參加考試人數竟高達64萬,創歷年之最。考試當日,各地38個城市22000個考場同時開考,其火爆光景,委實堪稱“中國第一考”。
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公務員競考比例37∶1;2006年競考比例48∶1;2007年競考比例50∶l;2008年競考比例則已是60∶1,而農業部一科員職位競考比例更高達3592∶1。
因為報考者甚眾,考“官”熱的后浪早已壓倒了考研熱的前浪。與此同時,各種輔導書橫飛。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濤介紹,以前出公務員考試輔導教材的出版社太多,良莠不齊,這使人事部后來不得不指定了教材。“考公務員跟中考、高考是一樣的(模式)。”
有意思的是,在新浪網BBS上,有網友發起了一個關于“公務員和研究生你要哪個”的討論。討論預設的條件是:在讀研究生,若能考上公務員會不會選擇放棄學業去“當官”?
網友的留言表達的意見則出奇地一致。“當然是公務員了。碩士又不發工資,又沒有福利,還埋頭苦學,脫離社會,三年后,年齡大了,也沒人要了,那時就哭吧。”一名網友說。
“有公務員做,給個博士也不要。我已經是碩士畢業,工作了,結果還是去考公務員,碩士在貶值,而公務員在升值,讀書太多,用處不大,可能有些人還走火入魔,變成書呆子了!所以我拼死也要先就業!”另一名網友的態度更為激烈。
考“官”熱的冷思考
“我覺得這個現象是令人擔憂的。”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曾直言。在他看來,考“官”熱暴露出的社會問題不小:一方面說明社會各個職業之間的平等度、公平程度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說明其他行業跟政府公務員比保障不足。
“就業壓力太大了,沒有辦法啊!”尹蘭感慨,“‘中國第一考’的‘牛市行情’是被逼出來的。”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說,社會有三種組織形式:政府、企業、NGO(非營利民間組織),當下企業容納就業的能力有限,中國又缺乏對NGO的開放,大學畢業生蜂擁選擇進入政府就成為勢所必然。如果NGO能夠發展起來,由政府來購買它們提供的服務,不僅能解決大學生就業,而且能解決中國諸如老齡化等種種問題。“(NGO)這塊的需求很大。”
唐鈞還從另一個方面指出了問題所在:中國仍然在搞標準的應試教育,聽話、會考試做題的學生就是好學生,“這樣的學生是企業不需要的,而這是政府需要的”。既然如此,“一搏而能終身受益,何樂而不為呢?”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也認為,大學生愿意進入政府,有好的一面,“有利于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當然,公務員的待遇、福利都比較好,工作相對穩定,有社會地位,“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考慮,他們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
但問題還有另外一面,“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絕對不是個好現象”。事實上,很多參考公務員的年輕人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廣州某高校法學院04級的學生李文勇就曾經對記者毫不隱諱地說:“報考公務員肯定是為了以后能有‘高官厚祿’啊!很多同學都這樣的啦!”
“作為教育者,我們希望學生既不要過分清高,更不要喪失獨立的人格操守。我們就怕他們一走上社會就變得圓滑世故。如果只看到官員風光的一面,不改造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他們很可能成為貪污腐敗分子的接班人。”夏學鑾說,即便這些未來的公務員能堅守清白,選擇做公務員也不是對所有人都適合的,政府機關有其運作規律,“有的人在機關當個處長一輩子就完了”。
在國家大力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大背景下,夏學鑾建議,“大學生應該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投入到火熱的經濟建設中去,這樣做對社會的貢獻未必就不如做公務員大”。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金飯碗’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陸學藝說。(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