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外
春秋戰國時期,韓、趙兩國發生戰爭,雙方都派使者到魏國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絕了。
兩國使者沒有完成任務,怏怏而歸。當他們回國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別派使者前來調停,勸告雙方平息戰火。韓、趙兩國國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為玉帛的情誼,都來向他致謝。韓、趙兩國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單獨打敗對方,因此都想借助強大的魏國的力量。在這種情形下,魏國的行動直接關系到韓趙之戰的勝負。魏文侯沒有介入兩國之爭,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場加以調停,最后戰爭變成了和平,從而使魏國取得了三國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當雙方相爭時,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當他以置身事外的態度進行仲裁時,更能顯示其權威性。
管理心得
當兩個下屬為了工作發生爭執時,作為一個精明的領導者,不應當面直接說任何一個下屬的不是,因為這不僅會讓他在同事面前很沒面子,而且會挫傷其工作積極性,甚至很可能會因此失去一個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揚的那位可能會更加趾高氣揚,也不利于內部管理。畢竟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發生爭執的,影響他們做出判斷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對錯,他們都是非常盡責的人才。所以,要掌握置身事外的藝術,或許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分別單獨找他們談話,反而更容易化解雙方之間的分歧或矛盾。
吃雞的貓
一個越國人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長捉老鼠的貓。美中不足的是這只貓不僅能捉鼠,而且也喜歡吃雞,結果越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雞也所剩無幾,于是他的兒子想把這只吃雞的貓弄走。這時,父親卻說:“禍害我們家的是老鼠,只要能把老鼠除掉,不要太在乎那些雞。老鼠偷吃我們的食物,咬壞我們的衣物,挖穿我們的墻壁,損害我們的家具,如果不除掉它們,我們必將挨餓受凍!但沒了雞,大不了我們不吃雞肉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
管理心得
現代化管理學主張對人實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個人能力的強弱及長處短處的綜合;“功”,是指這些能力是否可轉化為工作成果。很多實踐表明:寧可使用有缺點的能人,也不要用沒有缺點的平庸的“完人”。
所以,領導者對人才不應苛求完美,畢竟任何人都難免有些小毛病,只要無傷大雅,何必過分計較?最重要的是發現其主要優點,以及這個優點能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利益。
勇敢的清潔工
韓國某大型公司的一個清潔工,本來是一個最被人忽視、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險箱被竊時,與小偷進行了殊死搏斗,保住了公司的財產。
事后,有人為他請功并問他的動機時,答案卻出人意料。他說當公司總經理從他身旁經過時,總會不時地贊美他“你掃的地真干凈”。
就這么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就使這個員工受到了感動和激勵,并“以身相許”。這也正合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士為知己者死”。
管理心得
美國著名女企業家瑪麗凱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比金錢和性更為人們所需,那就是認可與贊美。”金錢在調動下屬們的積極性方面不是萬能的,而贊美卻恰好可以彌補它的不足,因為每人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領導對下屬真誠的表揚與贊同,就是對他們價值的最好承認和重視,能使其心靈需求得到滿足,并激發出潛在的才能。
公孫弘認錯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后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為此,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使詐,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此事是否屬實,公孫弘回答:“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管理心得
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無論公孫弘如何辯解,旁觀者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是在繼續“使詐”,而承認沽名釣譽至少表明自己“現在沒有使詐”。
對沒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時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嗎?有什么小錯就承認了也沒什么大不了,人家反而會覺得你人格高尚,而且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錯又能錯到哪里去呢?
所以,若想做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要懂得以退為進,這是一種大智慧。(摘自《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