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審美十分注重文章的意境。而意境能否格高意遠,文章的收尾尤其重要,一旦把握不好,就會弄得虎頭蛇尾,不倫不類。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就曾提到:好的結尾應該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響”,如能巧妙借用文學經典來裝飾文章的結尾,便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
一、以景語收尾,含蓄蘊藉
以美的景語收尾,能產生含蓄蘊藉的藝術感染力。
例1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中國古典詩歌里,以景語勝出而成佳作者,可謂不勝枚舉。這一結尾以淡筆白描,所塑造的“臥聽夜雨滴桐”這一意象,把一位思婦秋夜無眠、凄苦不堪言說的內心世界形象生動地展示在了讀者面前,令人頓生愁腸寸斷之感。這種用景語渲染形象的寫法,含蓄蘊藉,充滿藝術魅力。
例2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支一支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飛遠了。(汪曾祺《受戒》)
《受戒》這篇小說在展現鄉土風物人情的大背景下,著重描述了一對少男少女——明子與英子的一段陽春白雪般的初戀情感歷程。小說收尾部分寫明子受戒,英子搖船接明子回來。清純率真的英子要求明子“不要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陀”,要娶她做老婆。純真的明子靦腆而痛快地答應了。于是,英子飛快地劃起船來。小說以這樣一段輕快、明麗的景語結尾,讓人如飲清泉,生出淡淡的甜蜜、淡淡的感傷。
二、以疑問收尾,引人遐想
文學作品,無論是短小精練的詩歌,還是鴻篇巨制的小說,都只是個體或群體某時段生命歷程的語言再現,未知時空存在于語言之外。因此,優秀作品的結尾似收非收,常引發人們對未來的遐想。正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例3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邊城》)
例4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去。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米切爾《飄》)
沈從文的《邊城》與米切爾的《飄》,體現了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兩部小說收尾的關鍵詞居然都是未知的“明天”。這一“相似”背后卻隱藏著兩位作家對文化、對人生的不同哲思。沈從文塑造的女子“翠翠”一直清苦地堅守,不管“明天”怎樣,不管內心深處怎樣掙扎,她始終會像白塔守著渡河一樣,守護著她的渡船。而米切爾塑造的女子“斯佳麗”則具有家族那種永不言敗,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兩個女子都把希冀投給了“明天”,但“翠翠”是被動的,“斯佳麗”則是主動的。耐人尋味的是,“明天”又會怎樣呢?這是誰也無法確定的,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這大概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言的偉大作品所具有的“未知結構”吧。
三、以懸念收尾,催發想象
以懸念收尾的好處同以疑問收尾一樣,最終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發讀者的想象與思索。
例5自此以后,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孔乙己》)
孔乙己嗜酒如命,即使受盡“短衣幫”的尖刻取笑,依舊要來咸亨酒店喝那一碗酒;即使被同樣是讀書人的丁舉人痛打致殘,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那一碗酒,最終他從一個被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毒害的知識分子,一步步淪落為失落者、小偷、另類酒徒,最后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因為一直“沒有見”孔乙己,結尾便加了個“大約”。然而,孔乙己用手爬走——死去,這段時空卻變成了一個永恒的文學懸念。
四、以彰顯主題收尾,露拔高格
大凡優秀的文學作品,讀之皆如沐月光,心底澄澈,又思緒幽遠。究其因,在于作品主題之鮮明,意境之深邃。
例6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地合了攏來,綰在一起。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里看不分明了。(冰心《笑》)
《笑》是現代散文中的精品,冰心選取身邊3次“微笑”的情景,表達自己對美、對愛的執著追求。收尾一句“融化在愛的調和里”,使主旨畢現,讓人讀后也如作家所言,“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
例7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是古典散文名篇,范仲淹借洞庭湖之大景象,借古仁人之口,展示了自己的博大胸襟,抒發了自己的偉大抱負。結尾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將作家的一顆赤誠之心展示于天地之間,令人熱血沸騰。雖為古文,但對現代文章寫作所起的借鑒作用仍可圈可點。
凡此種種,多讀多品多借鑒,久而久之則必下筆如有神助。泰戈爾言:“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文章就是一枚美麗的鵝卵石,只講技巧就猶如“錘的打擊”,讀書與領悟則如“水的載歌載舞”。誰是誰非,不用辯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