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與旋轉(zhuǎn)這部分知識不僅在實際生活中應(yīng)用廣泛,還有利于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實踐與操作能力,形成空間觀念和運動變化意識,所以在中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常見的題型有填空、選擇、作圖、綜合題等.常結(jié)合軸對稱、三角形相似(全等)、勾股定理、方程、函數(shù)等知識進行綜合應(yīng)用.解這類題要求同學們具備扎實的數(shù)學基本功,較強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要切實把握幾何圖形的運動過程,并注意運動過程中的特殊位置.明確圖形旋轉(zhuǎn)前后哪些是不變的量,哪些是變化的量.本文將精選幾例有關(guān)圖形的平移和旋轉(zhuǎn)的中考題加以分析,旨在引導(dǎo)同學們學會分析和解答此類問題的能力.
一、直接考查平移和旋轉(zhuǎn)的特征
例1(北京市海淀區(qū)考題)在5×5方格紙中將圖1中的圖形N平移后的位置如圖2所示,那么下面平移中正確的是().
A. 先向下移動1格,再向左移動1格
B. 先向下移動1格,再向左移動2格
C. 先向下移動2格,再向左移動1格
D. 先向下移動2格,再向左移動2格
例2(金華市考題)將葉片圖案旋轉(zhuǎn)180°后,得到的圖形是().
解析:例1通過圖形N考查圖形的平移,平移的特征是:經(jīng)過平移,對應(yīng)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yīng)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yīng)角相等;不改變圖形的“方向”.答案選C.
例2通過考查葉片圖案圖形的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的特征是:經(jīng)過旋轉(zhuǎn),圖形上的每一點都繞旋轉(zhuǎn)中心沿相同方向轉(zhuǎn)動了相同的角度,對應(yīng)點到旋轉(zhuǎn)中心的距離相等.原葉片圖案葉柄朝上,葉尖在下方朝右方,旋轉(zhuǎn)180°后,恰好均相反.答案選D.
評析:這類題屬于簡單題、基礎(chǔ)題,但卻是中考必考的.
二、考查對平移和旋轉(zhuǎn)的理解和語言敘述
例3(嘉興市考題)如圖3,8×8方格紙上的兩條對稱軸EF、MN相交于中心點O,對△ABC分別作下列變換:
①先以點A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90°,再向右平移4格、向上平移4格;
②先以點O為中心作中心對稱圖形,再以點A的對應(yīng)點為中心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90°;
③先以直線MN為軸作軸對稱圖形,再向上平移4格,再以點A的對應(yīng)點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90°.
其中,能將△ABC變換成△PQR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例4(聊城市考題)如圖4,在由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組成的方格紙中,有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即△A1B1C1和△A2B2C2.
①請你指出在方格紙內(nèi)如何運用平移、旋轉(zhuǎn)變換,將△A1B1C1重合到△A2B2C2上 .
②在方格紙中將△A1B1C1經(jīng)過怎樣的變換后可以與△A2B2C2成中心對稱圖形?畫出變換后的三角形并標出對稱中心.
解析:作中心對稱圖形就是以對稱中心為旋轉(zhuǎn)中心將原圖形旋轉(zhuǎn)180°的圖形;在敘述平移變換時,注意說明原圖形(基本圖形)、平移方向、平移距離和平移后的圖形;在敘述旋轉(zhuǎn)變換時,注意說明原圖形(基本圖形)、旋轉(zhuǎn)中心、旋轉(zhuǎn)方向、旋轉(zhuǎn)角度和旋轉(zhuǎn)后的圖形.按照敘述,再作出大致圖形,不難得出例3答案選D.
例4中,①變換方法不唯一,僅提供一種:△A1B1C1繞點C1順時針旋轉(zhuǎn)90°后,向右平移3個單位后,再向上平移4個單位;②變換方法和圖形不唯一,僅提供一種:如圖5,△A2B2C2繞點C2順時針旋轉(zhuǎn)90°后即與△A1B1C1成中心對稱圖形,對稱中心為O點.
評析:用語言敘述數(shù)學現(xiàn)象,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放在日常的數(shù)學交流活動中,這也是中考的方向,望引起同學們的注意.
三、考查平移和旋轉(zhuǎn)的作圖
例5(成都市考題)如圖6,方格紙中的每個小方格都是邊長為1的正方形.我們把以格點間連線為邊的三角形稱為“格點三角形”,圖中的△ABC是格點三角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后,點B的坐標為(-1,-1).
(1)把△ABC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A1B1C1,畫出△A1B1C1的圖形并寫出點B1的坐標;
(2)把△ABC繞點C按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90°后得到△A1B1C,畫出△A2B2C的圖形并寫出點B2的坐標;
(3)把△ABC以點A為中心放大時,放大前后對應(yīng)邊長的比為1:2,畫出△AB3C3的圖形.
解析:平移和旋轉(zhuǎn)作圖的依據(jù)是它們的特征.答案如圖7,點B1的坐標(-9,-1),點B2的坐標(5,5);(3)略.
四、考查平移和旋轉(zhuǎn)特征的應(yīng)用
例6(遂寧市考題)如圖8,已知,線段DE由線段AB平移而得,AB=DC=4cm,EC=5cm,則△DCE的周長是 cm.
例7(青島市考題)如圖9,P是正三角形 ABC 內(nèi)的一點,且PA=6,PB=8,PC=10.若將△PAC繞點A逆時針旋轉(zhuǎn)后,得到△P'AB ,則點P與點P'之間的距離為,∠APB=
.
解析:例6由平移的特征知DE=AB=4 cm,所以△DCE的周長是4+4+5=13cm.
例7由旋轉(zhuǎn)的特征知P'A=PA=6,P'B=PC=10,∠P'AB
=∠PAC,由△ABC是正三角形 ABC,可知∠BAC=60°,從而∠P'AP=60°,所以△P'AP是正三角形,所以P'P=6cm,∠APP'=60°;在△P'BP中,P'P=6cm ,P'B=10,PB=8,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P'BP是直角三角形,∠BPP'=90°,從而∠APB=150°.
五、考查平移與旋轉(zhuǎn)的綜合應(yīng)用
例8(河北省考題)如圖10,是邊長分別為4和3的兩個等邊三角形紙片ABC和C'D'E'疊放在一起(點C與C'重合).
(1)操作:固定△ABC,將△C'D'E'繞點C順時針旋轉(zhuǎn)30°得到△CDE,連結(jié)AD、BE,CE的延長線交AB于點F,如圖11.探究:在圖11中,線段BE與AD之間有怎樣的大小關(guān)系?試證明你的結(jié)論;
(2)操作:將圖11中的△CDE,在線段CF上沿著CF方向以每秒1個單位長的速度平移,平移后的△CDE設(shè)為△PQR,如圖12.探究:設(shè)△PQR移動的時間為x(s),△PQR與△AFC重疊部分的面積為y,求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guān)系式,并求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操作:固定圖10中△C'D'E',將△ABC移動,使頂點C落在C'E'的中點,邊BC交D'E'于點M,邊AC與D'E'交于點N,設(shè)∠ACC'=α(30°<α<90°),如圖13.探究:在圖13中,線段C'N·E'M的值是否隨α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沒有變化,請求出C'N·E'M的值;如果有變化,請說明理由.
解析:(1)△C'D'E'繞點C順時針旋轉(zhuǎn)30°得到△CDE,△ABC與△DCE都是等邊三角形, 故∠ACB =∠DCE=∠60°.CA=CB,CE=CD,所以∠BCE =∠ACD.即可知△BCE≌△ACD,得證BE = AD;
(2)由∠QTC=∠TCQ=30°可知QT=CQ=x.所以△QSC面積能用x表示.△PQR與△AFC重疊部分的面積為y應(yīng)為△PQR的面積與△QSC面積之差,可得y=-(3-x)2+(0≤x≤3);
(3)線段C'N和E'M在△E'M C與△CC'N中,只需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即可得=.從而得C'N·E'M=C'C·E'C=.
六、平移與旋轉(zhuǎn)、軸對稱三種變換相結(jié)合
例9(義烏市考題)如圖14,小明將一張矩形紙片沿對角線剪開,得到兩張三角形紙片(如圖15),量得他們的斜邊長為10cm,較小銳角為30°,再將這兩張三角紙片擺成如圖16的形狀,但點B、C、F、D在同一條直線上,且點C與點F重合(在圖16至圖19中統(tǒng)一用F表示).
小明在對這兩張三角形紙片進行如下操作時遇到了3個問題,請你幫助解決.
(1)將圖16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圖17的位置,使點B與點F 重合,請你求出平移的距離;
(2)將圖16中的△ABF繞點F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30°到圖18的位置,A1F交DE于點G,請你求出線段FG的長度;
(3)將圖16中的△ABF沿直線AF翻折到圖19的位置,AB1交DE于點H,請證明:AH=DH.
解析:(1)圖形平移的距離就是線段BC的長,在Rt△ABC中,斜邊長為10cm,∠BAC=30,可得BC=5cm,所以平移的距離為5cm;
(2)△ABF繞點F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30°后知∠A1FA=∠B1FA =30°,可知△GFD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在Rt△EFD中,ED=10 cm,可得FD=5,所以FC=cm;
(3)只需證明AH、DH所在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即可.在△AHE與△DHB1中,由于∠FAB1=∠EDF=30°,所以FD=FA,EF=FB=FB1,可知FD-FB1=FA-EF,即AE=DB1.又因為∠AHE=∠DHB1,可證△AHE≌△DHB1(AAS),從而AH=DH.
七、旋轉(zhuǎn)相似變換
例10(南京市考題)在平面內(nèi),先將一個多邊形以點O為中心放大或縮小,使所得多邊形與原多邊形對應(yīng)線段的比為k,并且原多邊形上的任一點P,它的對應(yīng)點P'在線段OP或其延長線上;接著將所得多邊形以點 O為旋轉(zhuǎn)中心,逆時針旋轉(zhuǎn)一個角度θ,這種經(jīng)過旋轉(zhuǎn)的圖形變換叫做旋轉(zhuǎn)相似變換,記為O(k,θ),其中點O叫做旋轉(zhuǎn)相似中心,k叫做相似比,θ叫做旋轉(zhuǎn)角.
(1)①如圖20,將△ABC以點A為旋轉(zhuǎn)相似中心,放大為原來的2倍,再逆時針旋轉(zhuǎn)60°,得到△ADE,這個旋轉(zhuǎn)相似變換記為A(,);
②如圖21,△ABC是邊長為1cm的等邊三角形,將它作旋轉(zhuǎn)相似變換A(,90°),得到△ADE,則線段BD的長為
cm;
(2)如圖22,分別以銳角△ABC的三邊AB,BC,CA為邊向外作正方形ADEB,BFGC,CHIA,點O1、O2、O3分別是這3個正方形的對角線交點,試分別利用△AO1O3與△ABI,△CIB與△CAO2之間的關(guān)系,運用旋轉(zhuǎn)相似變換的知識說明線段O1O2與AO2之間的關(guān)系.
解析:理解旋轉(zhuǎn)相似變換的有關(guān)概念是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
(1)①2, 60°;②2;(2)△AO1O2經(jīng)過旋轉(zhuǎn)相似變換A(,45°),得到△ABI,此時,線段O1O2變?yōu)榫€段BI;△CIB經(jīng)過旋轉(zhuǎn)相似變換C( ,45°),得到△CAO2,此時,線段 變?yōu)榫€段AO1.由×=1,45°+45°=90°,可知O1O2=AO2,故O1O2⊥A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