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計算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考的必考知識點。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化學計算打破了原有命題模式,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其中,表格型、圖像型、標簽型、自編自解型計算題成了化學計算的四大主流題型,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尤其是前三種題型,占到整個化學計算題類型的八成左右。下面舉例分析。
一、表格型計算題
表格型計算題的特點是,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且數據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表格型計算題提供的數據通常較多,若不加分析就輕易代入,就會導致錯解。
例1(2008年山東濰坊考題)某化學研究小組對當地的石灰石樣品進行研究:稱取石灰石樣品8 g,把40 g稀鹽酸分4次加入樣品中,測得實驗數據見下表(假設石灰石樣品中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二氧化碳不溶解)。
(1)第4次剩余物質的質量m=g;
(2)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為 ;
(3)計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解析:(1)第1次加入10 g稀鹽酸,參加反應的CaCO3的質量為8 g-5.5 g=2.5 g;第2次加入10 g稀鹽酸,參加反應的CaCO3的質量為5.5 g-3 g=2.5 g;第3次加入10 g稀鹽酸,參加反應的CaCO3的質量為3 g-1.6 g=1.4 g。分析上述計算結果可知:第1、2次所加稀鹽酸完全反應;第3次所加稀鹽酸有剩余,樣品中CaCO3已完全反應,剩余固體為不與鹽酸反應的雜質,顯然m=1.6 g。
(2)8 g石灰石樣品中含CaCO3的質量為:8 g-1.6 g=6.4 g,則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為: ×100%=80%。
(3)以第1次加入稀鹽酸的數據計算,設10 g稀鹽酸中含HCl的質量為m,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5 gm
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100%=18.25%。
點撥:表格型計算題的解答要領是,結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弄清每個數據代表的是何種物質的量,再通過組與組之間數據的比較,判斷每組實驗中哪種物質已完全反應,哪種物質還有剩余,只有完全反應的物質的量才能參與計算。如本題中之所以不能用第3次的實驗數據計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因為第3次所加稀鹽酸沒有完全反應。
二、圖像型計算題
圖像型計算題的特點是將實驗數據標注在圖像中,而題干中出現的數據較少,不足以滿足解題的需要。圖像型計算題通常涉及到不同物質之間發生的多個化學反應,且各反應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
例2(2008年山東煙臺考題)在化學實驗技能考試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實驗后,廢液桶中有大量的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不考慮其他雜質)。為避免污染環境并回收利用廢液,化學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取廢液桶上層清液共11.88 kg,向其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1.2%的碳酸鈉溶液。所得溶液pH與加入的碳酸鈉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1所示。
(1)觀察圖像可知,當碳酸鈉溶液質量加到 kg時,廢液恰好處理完(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完全轉化成氯化鈉溶液);
(2)此時所得溶液能否用于該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小麥選種(選種液要求氯化鈉的溶質質量分數在10%~20%之間)?請通過計算回答。
解析:當加入的Na2CO3溶液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廢液由酸性(pH<7)變成中性(pH=7)。繼續滴加Na2CO3溶液,它又會與CaCl2反應生成CaCO3沉淀和NaCl,廢液仍然呈中性。因Na2CO3溶液顯堿性,在鹽酸、CaCl2相繼反應結束后若繼續滴入Na2CO3溶液,廢液將由中性轉變為堿性(pH>7)。
(1)由上圖可以看出,與鹽酸反應的Na2CO3溶液的質量是10 kg,與CaCl2反應的Na2CO3溶液的質量是5 kg(即15 kg-10 kg),處理廢液共用去Na2CO3溶液15 kg。
(2)設Na2CO3與鹽酸反應生成NaCl的質量為x1,生成CO2的質量為y1
2HCl+Na2CO3=2NaCl+H2O+CO2↑
106117 44
10 kg×21.2% x1 y1
=,解得x1=2.37kg;
=,解得y1=0.88kg。
又設Na2CO3與CaCl2應生成NaCl的質量為x2,生成CaCO3的質量為y2
CaCl2+Na2CO3=2NaCl+CaCO3↓
106 117 100
5 kg×21.2%x2y2
=,解得x2=1.17kg;
=,解得y2=1kg。
廢液恰好處理完時,所得溶液的總質量為:11.88 kg+15 kg-0.88 kg-1kg=25 kg。
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為: ×100%=14.04%。
因為所得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為14.04%,在10%~20%之間,符合選種液的要求,所以能用于小麥選種。
點撥:只有掌握化學反應原理,理清反應的先后順序,才能正確解答圖像型計算題。就本題而言,必須弄清“起點”、“折點”、“終點”的含義,在求所得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時,不能僅考慮Na2CO3與鹽酸的反應而遺漏Na2CO3與CaCl2的反應,即不能把“折點”當“終點”,否則,計算出的結果將比實際含量偏低。
三、標簽型計算題
標簽型計算題的特點是將化學計算與生產生活及化學實驗相結合,試題所要提供的信息大多標注在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簽型計算題是新課標實施后出現的新題型,側重于閱讀能力及分析能力的考查。
例3(2008年重慶考題)鈣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所必須的元素,右圖所示為某種補鈣劑“鈣爾奇”說明書的一部分,取1片“鈣爾奇”,放入盛有10 g稀鹽酸的燒杯中,其中的碳酸鈣跟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他成分與稀鹽酸不反應),燒杯內物質的質量為11.34 g。請你計算:
(1)每片“鈣爾奇”中含碳酸鈣的質量;
(2)使用這種補鈣劑,每人每天攝入鈣元素的質量;
(3)所用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解析:從“鈣爾奇”的說明書中獲得以下信息:“鈣爾奇”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且1片“鈣爾奇”的質量為2 g。“鈣爾奇”的用量是一日2次,每次1片。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1片“鈣爾奇”與稀鹽酸完全反應產生CO2的質量為:10 g+2 g-11.34 g=0.66 g。
設1片“鈣爾奇”中含CaCO3的質量為x,參加反應的HCl的質量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44
xy 0.66 g
=,解得x=1.5g;
=,解得y=1.095g。
(2)每天服用的“鈣爾奇”中含CaCO3的質量為:1.5 g×2=3 g。
每人每天攝入鈣元素的質量為:
3g××100%=1.2g。
(3)所用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100%=10.95%。
點撥:此類題在題干中給出的條件往往不夠完整,僅憑題干中的數據一般不足以解決問題。如本題的題干只給出稀鹽酸的質量及反應后燒杯內物質的質量,明顯還缺少其他條件,而“鈣爾奇”的質量及“鈣爾奇”的用量等關鍵信息要到標簽中去搜集、尋找。
四、自編自解型計算題
自編自解型計算題的特點是以圖片或文字的形式給出數據,提供較少的信息,不告知未知數,要求自編題目、自行求解。自編自解型計算題突出考查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例4(2008年湖北咸寧考題)請根據下圖提示,自編一道簡單的計算題,并解答。
解析:從圖示可以看出,本題涉及Zn+2HCl=ZnCl2+H2↑這一化學反應,并且生成H2的質量是0.2 g。根據H2的質量既可以計算反應物Zn和HCl的質量,也可以計算另一種生成物ZnCl2的質量,編制題目的靈活性相當大。(解題過程略)
點撥:編制題目時可充分體現自主性和開放性,但不能自行添加數據,此外,解答必須規范、嚴謹,如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正確設未知數,正確列式并求出答案,正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