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話:“作者沒有眼淚,讀者就沒有眼淚;作者沒有笑聲,讀者就沒有笑聲。”有過讀寫經歷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在強調真情實感在寫作中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了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會讓讀者愛不釋手,才會被人們反復傳誦。這也給我們的作文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想讓自己的文章得到讀者或閱卷者的認可,要想讓自己的文章得到高分甚至滿分,就必須把真情實感寫出來。
那么,文章中的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呢?下面就以學生習作《綠色之旅》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綠色之旅
暑假期間,去了一趟“中國林都”——伊春。在我看來,這次伊春之行實在是一次綠色之旅!
經過一個叫做“翠巒”的地方,地勢開始有了起伏,只一會兒工夫,旅行車就帶著我們一頭鉆進了大森林的懷抱,那濃濃的綠色未經許可便野蠻地沖進了我們的視野。頭頂的藍天不見了,腳下的黑土不見了,目之所及除了綠還是綠。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披著一件綠色的披風,又覺得自己好像是戴上了一副綠色的墨鏡。
我們的第一站是森林公園。伊春有許多森林公園,我們參觀的五營森林公園只是其中之一。沒有鋼筋水泥,也沒有花崗巖和大理石的裝扮,幾根木頭捆扎成一個“門”的形狀,這就是森林公園的大門了。站在森林公園的大門前舉目四望,漫山遍野都被綠色覆蓋著。在濃蔭遮日、松香陣陣的公園深處,我們見到了一株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樹王”,樹身需3個大人合抱才能合圍!抬頭仰望,但見虬枝交錯,綠葉蒼翠,足有兩個籃球場地那么大的樹冠擋住了藍天和陽光;樹下綠草如茵,清風習習,讓人根本感覺不到這是在炎炎的夏季。我心想:這可真是一個避暑納涼的好地方!世間萬物,越是自然的東西,就越顯得淳樸,越是綠色的東西,就越是健康和久遠。
我們的第二站是大豐河。“不到大豐河去感受一下漂流的刺激,就等于沒有到過伊春。”一開始,我對導游的這句話還將信將疑——說不準她這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呢。但是當我穿上救生衣,乘上橡皮筏,置身于水流湍急、浪花閃閃的大豐河時,便為自己剛才的想法而臉紅了。橡皮筏時而急速前行、順流直下,時而又相互擠撞、打轉不前。在漂流的過程中,打水仗是最有意思的,沒有必要知道對方的姓名,也沒有必要先下一份“戰袁”,只要是一盆水過去,保準會換得滿河的笑聲。當你濕淋淋地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一定也會產生我當時的那種感覺:此時,只有此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是純潔的,才是綠色的。
我們的第三站是伊春市區。伊春市地處小興安嶺腹地,是一個擁有130多萬人口的地級市,市區人口只有16萬。小城四面環山,被綠色的衛兵守護著。市區里凡是能夠植樹種花種草的地方,都種上了松、柳、樺以及丁香、刺梅等,就是在辦公樓的前后和居民的生活區里,也隨處可見碧綠的樹木和青蔥的草坪。
伊春,既是一座清爽的小城,更是一座綠色的恬靜的小城。吃過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農家飯,再洗一個溫泉浴,然后在一棵大樹旁悠然地躺下,我做了一個綠色的夢……
毫無疑問,這是一篇不僅擁有真情實感而且也寫出了真情實感的好文章。文章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觸的內容來寫
這篇習作是以贊美林都伊春的“綠”為主旨的,而伊春的“綠”不僅體現在物化了的樹木花草的色彩上,更體現在伊春這個城市本身的清爽、整潔、恬靜和伊春人的真誠和淳樸上。文中,作者不僅著意刻畫了伊春的“綠”,還著重抒發了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情感——有“一頭鉆進了大森林的懷抱”的興奮,有“樹身需3個大人合抱才能合同”的欣喜,有“濃濃的綠色未經許可便野蠻地沖進了我們的視野”后的激動,有“在一棵大樹旁悠然躺下,我做了一個綠色的夢”的留戀,有對純潔的綠色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向往……
看得出,作者所寫的不僅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是讓自己頗有感觸、動了真情的內容,更是讓自己終生難忘的內容。因為寫的是自己最熟悉的內容,自己對有關細節非常了解,所以,寫作時就不會遇到無米為炊的問題,更不會出現胡編亂造、情節虛假的弊端,這就保證了寫作內容的真實可信;因為寫的是自己最動情的內容,自己始終被某種情愫感染著,所以,寫作時既不會遇到無情可抒的問題,更不會出現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的弊端。應該說,將這樣的生活訴諸筆端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選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內容來寫,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更是讓文章富有真情實感的基礎。只有選熟悉的內容來寫,才能保證寫得真實、寫得可信;只有選動情的內容來寫,才能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二、將感人之處寫得其體、詳細
僅有感人的內容是不夠的,還應該努力地把感人之處表達出來。所謂感人之處,即指蘊涵在事情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在《綠色之旅》一文中,剛進入林區時那滿眼的綠、森林公園大門的簡樸、“樹王”及其周圍景物的多姿多彩、大豐河漂流的刺激,以及市區內的見縫插“綠”,就都是讓“我”動容的細節。文中,作者不僅抓住了它們,還通過多種描寫手段,把這些細節的感人之處表達出來了,使各種情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以描寫大豐河漂流一段為例:
我穿上救生衣,乘上橡皮筏,置身于水流湍急、浪花閃閃的大豐河……橡皮筏時而急速前行、順流直下,時而又相互擠撞、打轉不前……打水仗是最有意思的,沒有必要知道對方的姓名,也沒有必要先下一份“戰袁”,只要是一盆水過去,保準會換得滿河的笑聲……
大家看,只“穿”、“乘”二字便將“我”當時既興奮又有些急不可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兩個“時而”句所表達的則是漂流的驚險與刺激、興奮和開心;而“只要是一盆水過去,保準會換得滿河的笑聲”等描寫,則十分具體地將當時人們的心情和人與人之間的其樂融融準確地表達出來。讀這些描寫細膩、充滿感情色彩的語句,我們也會在心里與作者形成強烈的共鳴,也仿佛置身于皮筏之上與作者同嬉同樂了。顯然,只有把這些細節寫具體、寫詳細,它們才會感人,才會有“細微之處見精神”的效果。如果處理不當,即使是一件讓自己非常有感觸的事情,別人讀后也可能無動于衷。
《綠色之旅》一文告訴我們:要想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一是要解決好“寫什么”的問題,二是要解決好“怎樣寫”的問題,除此之外是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