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長三角的發展令世人矚目,長三角各城市發展中的合作聯動更是勢不可擋。上海,作為長三角甚至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將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組合優勢、集聚資源、釋放能量。嘉興,作為浙江省直接與上海接壤的城市,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接軌上?!钡陌l展戰略,歷經了民間自發階段、政府引導階段、戰略定位階段,目前已進入戰略提升的重要階段。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接軌上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重大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對接,產業配套能力日益增強,要素共享不斷強化,合作領域逐步拓展。但在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形勢下,嘉興接軌上海工作面臨統籌協調能力不強、接軌主體作用偏弱、整體接軌層次較低、橫向對比差距較大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點,使接軌上海工作在新的起點上再上新臺階,真正把嘉興打造成為浙江省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以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是當前及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新形勢下接軌上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長三角地區的地位和優勢日益凸現,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后一個時期,嘉興市將面臨國際國內環境條件的新變化和長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新機遇。經濟全球化加快,國際產業和國際資本正加速向中國尤其是長三角地區轉移,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創造了條件。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加速,上海世博會、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逐漸形成,為各城市全面融入上海,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提供難得的機遇和優勢發展環境。尤其是當前國家高度重視和關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即將出臺《長三角區域規劃綱要》和指導意見,必將使長三角各城市問的合作與交流更為密切,聯動發展的態勢更加凸現。
滬蘇浙推進長三角聯動發展形成共識,進度加快 目前,各城市有關部門的合作交流日益頻繁。滬蘇浙三省市先后確定了交通建設。旅游合作、信息共享、生態環保、天然氣建設、人才資源共享、信用體系共建、區域規劃合作、自主創新、能源建設等十個重點合作專題,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并相繼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完成了不少專項規劃,有力地推動了滬蘇浙的合作和區域發展環境的優化,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尤其是上海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合作交流工作若干政策意見》,為接軌上海、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浙江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決定,繼續把嘉興市列為浙江省接軌上海擴大開放前沿陣地,浙江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把嘉興作為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這些都將給嘉興市接軌上海工作帶來強大動力。
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新一輪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將給周邊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不僅是上海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同時也將對整個長三角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上海把世博會作為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共同發展的一個平臺,在辦博的過程中要和長三角各城市實現機遇共抓、資源共享,主題共演、活動共辦、聲勢共造??梢灶A見,上海世博會將使嘉興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為嘉興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獲得新的機遇,也將為嘉興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同時,給嘉興市在信息、人才開發,引進外資、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城市等領域搭建更大的合作舞臺。
隨著國家在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設立總部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實施,以及大(小)洋山港的開港等,上海浦東新區新一輪發展的高潮已經到來,上海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帶動作用將更加顯現。這也將為嘉興市實施接軌上海擴大開放戰略,主動參與長三角區域合作,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內的市場和資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長三角地區各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生產布局重復,產業同構矛盾日益突出,嘉興市經濟發展競爭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與此同時,周邊地區大力度的接軌工作、大手筆接軌平臺建設也給嘉興市接軌工作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區域間資源、生產要素爭奪更趨激烈。此外,隨著國家全面實施西部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推進國內區域的平衡發展,一些逐步成長的中西部低成本制造業將對嘉興低端產業的市場份額構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挑戰,勞動力、土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供給成本上升促使嘉興資本外流,也給嘉興市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深化接軌上海的總體目標和原則
總體目標 緊緊抓住長三角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給嘉興發展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貫徹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的戰略部署,按照國家對長三角區域的總體目標定位,立足嘉興特色和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把嘉興打造成為上海六大支柱產業的重要配套地,上海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延伸的重要連通地、上海國際旅游體閑的重要目的地,上海農產品市場的重要供應地、上海城市居民外移的重要宜居地、上??平涛男l等公共服務業臨近發展的重要擴散地,努力形成互補共贏的大臺作格局、產業配套的大分工格局、海陸并進的大交通格局、要素對流的大市場格局,使嘉興真正成為浙江省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在長三角率先與上海形成“同城效應”。
基本原則 在推進接軌各項工作中,必須堅持“提升、創新、融合、拓展”的原則。
堅持提升原則。深化接軌上海,關鍵是提升接軌能力。要借助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優勢,按照關聯發展的要求,整合嘉興市優勢資源,建設立體交通,優化經濟結構,夯實產業平臺,壯大中心城市,不斷提升接軌層次、產業層次、城市功能以及區域地位,切實提升接軌能力和水平。
堅持創新原則。創新是深化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的不竭源泉。要創新接軌的體制機制、組織形式、工作方法、活動方式等,尤其是要創新理念,樹立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開放競合發展的新理念,以推動思路創新和工作創新。
堅持融合原則。融合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趨勢。利用嘉興市地處長三角區域中心這一獨特地理優勢,充分發揮區域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優勢,大力推進交通、產業、要素、社會事業等方面與長三角各城市的融合,化區位優勢為功能優勢,化潛在優勢為現實優勢。
堅持拓展原則。寬領域、多層次的對接是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的內在要求。不僅要重視交通、產業、市場等有形領域的接軌和合作,更要重視戰略,管理、舉措、理念等無形領域的對接;既要有具體項目的對接,更要有戰略項目的合作,以此推動長三角合作與交流向全方位、深層次、高效率發展。
深化接軌上海的重點領域
推進交通互聯和基礎設施完善 交通互聯是縮短接軌上海時空距離的先導。以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契機,突出加快推進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長三角交通樞紐。一是圍繞“三縱三橫三連”的高速公路網絡建設目標,進一步推進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連接線二期,嘉紹通道、嘉蕭通道等重大路橋工程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做好滬杭高鐵嘉興段、乍嘉湖鐵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嘉興軍用機場改造軍民二用機場的前期工作。二是加快主副中心城市建設。聯動推進南湖新區、秀洲新區、運河新區建設,完善1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突出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和服務支撐作用。加快五個副中心城市和濱海新城建設以及40個左右市鎮建設。三是加快嘉興港建設和連接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的湖嘉申等航道的建設改造步伐,提高干線航道等級和通航能力,力爭到“十一五”規劃時期末,獨山、乍浦、海鹽三大港區全面建成使用,加快融入寧波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步伐。四是加強交通電子網絡建設,努力實現長三角交通一卡通服務。
促進綜合要素集聚 促進要素集聚是接軌上海的內在要求。一是要加快人才引進,繼續推進“萬名人才引進工程”,建立與上海及長三角人才市場供求信息互聯互享關系,不斷探索和形成各類人才集聚的長效機制。二是要加強科技合作。積極利用上海等城市科技資源,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系列交流洽談活動,重點引進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綠色技術,增強自主開發創新能力。積極做好科技研發與企業生產相對接,完善嘉興市各類特色產業基地,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建設,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要加強金融臺作。進一步發揮市金融服務辦與市外銀行的聯系機制和服務功能,積極吸引上海、杭州金融機構來嘉興市設立分支機構,加強與上海,杭州等地金融機構聯合開發金融產品,加強業務合作。四是要加快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兩地高層和部門的互訪交流機制,促進兩地在重大交通建設、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信息交流與合作。
聯動發展社會事業 聯動發展社會事業是接軌上海的重要內容。一要加強兩地教育合作。重點是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推進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研究實施南洋學院異地擴建,啟動上海交大集團在嘉興經濟開發區設立科技園區和建立浙江交大南洋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公司等工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抓好中職園二期建設,構建長三角職教高地。繼續開展嘉滬校本研究合作和組織骨干教師赴滬杭培訓。二要推進衛生事業合作。積極吸引上海企業公司來嘉興市投資興辦社會醫療機構,積極開展醫療科研項目的合作,組織醫務人員赴上海、杭州培訓,定期或不定期邀請上海專家來嘉興市坐診或參加疑難病例的討論及會診。三要推進文化事業合作。重點在文化產品的市場化運作、發展動漫產業,創意產業等方面,加強與上海等地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嘉興的文化品位。四要加強社會保障合作。要積極主動與上海市醫保局銜接、溝通,設置上海(嘉興)參保人員醫療費用報銷代辦服務窗口,抓緊啟動試行上海參保人員醫療費用代辦報銷服務辦法。
加快產業融合互動 產業融合互動是接軌上海的著力點。一是先進制造業。要根據上海六大支柱產業和重點發展的產品系列,大力扶持嘉興市具有較好基礎的汽車配件、機電一體化、精細化工、電子通訊等特色優勢產業,提高配套能力。要利用嘉興港深水岸線資源和乍浦港一類開放口岸的優勢。與上海聯合新材料和裝備制造業等基礎工業,并配套發展上海重工業的延伸產品,形成濱海產業帶。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重要的生產、出口基地。二是旅游業。加快建設嘉興南湖觀光旅游區,桐鄉古鎮名人文化旅游區,嘉善古鎮水鄉生態旅游區。海寧觀潮旅游區,南北湖休閑度假區,九龍山濱海旅游區,整合大嘉興旅游線路,進一步提高品位,加強滬嘉旅游網點的聯臺與合作,把嘉興旅游網點納入到上海旅游業的大網絡中去,點線相連,努力把嘉興旅游建設成為上海大都市旅游的延伸旅游和滬杭、蘇杭旅游的過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三是生產性服務業。依托交通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和商務服務業。要以浙江省軟件產業(嘉興)基地、嘉興總部商務花園等開發建設為載體,重點發展計算機軟件與信息處理服務,服務外包業、總部經濟等商務服務業。要利用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對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以綜合物流園二期、嘉興港糧食碼頭、沃爾瑪嘉興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為載體,努力培育發展一批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倉儲、配送、貨運以及金融結算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規范化的制造業原材料交易中心。四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著力抓好休閑觀光農業。
加強區域規劃銜接 規劃銜接是接軌上海的前提。要加強對國家即將出臺長三角區域規劃和有關指導意見,國家和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上海等周邊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區(縣)規劃的研究,編制嘉興市的區域發展規劃,統籌規劃區域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岸線資源、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以及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體系和生態環境系統。要從長三角金南翼區域中心城市的角度,進一步審視嘉興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既要對接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又要與其它周邊城市規劃相呼應。要按照嘉興市制造業基地,物流高地、旅游勝地,招商熱地、產品重地和生態城市的發展定位,編制并實施軌道交通規劃、數字嘉興規劃、海洋經濟規劃等,實現與上海的對接。
夯實發展平臺 平臺建設是接軌上海的重要支撐。一是要加強省級開發區的擴容升級和產業集聚功能,重點建好區內道路交通框架,完善供電,供水,供熱、通訊和排污設施。二是認真實施濱海新區總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能源、船舶修造、光機電等產業,完善嘉興出口加工區功能,增強濱海新區產業承載能力,力爭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及以上海為龍頭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配套生產基地。三是加快港口碼頭建設,加強嘉興港與上海港、寧波港的配套協作,大力發展嘉興港——上海港的國際集裝箱支線業務,力爭把嘉興港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集裝箱港的喂給港、配套港。四是發揮海河聯運優勢,加快航道改造工程建設,抓好嘉興內河國際集裝箱港、獨山海河聯運互通樞紐港等建設。五是研究昆山、吳江開辟“臨滬經濟區(產業帶)”經驗,留出空間,創造條件,打造接軌上海新平臺。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是接軌上海的基礎工程。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抓好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100個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重點工業企業的清潔生產、綠色工業品開發和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構建生態安全體系。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污染治理力度,繼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強行政執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放行為。要抓好污水收集管網、生活污水入網和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力爭到201O年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要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要求,加強與江蘇,上海在太湖流域的環保合作,探索建立越界轉移污染物的聯合監管機制,強化區域間環境管理措施協調與統一。積極參與區域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促進區域間環境保護信息共享。認真做好“水”和“綠”文章,努力重現嘉興“碧水藍天、岸柳成行”的江南水鄉風貌,逐步把嘉興建設成為具有濃郁江南水鄉特色的“水都綠城”,真正成為上海人喜愛的“后花園”。
承接世博輻射 對接世博、承接輻射是接軌上海的一次重大契機。一要根據嘉興與上海世博局簽訂的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抓緊制訂全市對接世博、發展世博經濟的行動計劃,同時結合嘉興市實際。制訂農業、旅游業、會展業、建筑建材業等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案。二是主動與上海世博局和世博集團加強聯系,通過邀請上海世博局有關領導和專家來嘉興指導、考察,舉行座談會、講座等形式,商討雙方合作的方法和途徑,及時掌握項目信息。排出嘉興市一批項目,組織實施對接,力爭把嘉興市更多的旅游休閑點、嘉興特色產品作為上海世博局的統一營銷產品。主動組織派遣干部到世博局掛職,以學習和了解更多世博知識和信息。三是積極參與上?!盎I博”、“辦博”有關合作交流活動,舉辦嘉興市傳統產業博覽會(如皮博會)和民用核能技術展等,積極承接上海世博會及相關會展業務。
深化接軌上海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是深化學習研究,加強對上海有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圍繞重點領域開展專題研究,定期舉辦長三角高層研討會,提高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健全領導體制,整合相關的辦事機構,成立嘉興市接軌上海擴大區域合作交流委員會,建立健全相應的運作機制,增強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合作交流的統籌協調能力。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兩市領導層、政府部門和縣(市、區)三級對接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市、縣(市、區)聯動機制,完善接軌上海工作考核機制,健全信息交流和統計制度,促進接軌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四是加快編制接軌規劃,制定完善接軌上海年度工作計劃,及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指導接軌上海各項工作深入有序。五是完善配套政策,重點修訂項目引進、土地供應、人才流動、技術開發、社會保障等方面政策,激發社會各方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活力。六是積極營造氛圍,要加大接軌上海宣傳力度,拓展宣傳內容,創新宣傳手段,擴大宣傳范圍,營造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