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家都將目光聚焦到因全球金融動蕩而導致藝術市場下滑的時候,內地銀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專業藝術投資專家們對藝術品市場的信心卻絲毫不減,藝術基金化操作始終在他們的規劃之中有條不紊地行進著……
對于藝術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聯性無論是藝術界還是金融界都有各自的看法。但總體趨同看法就是藝術市場受到金融市場的直接影響不如其他產業明顯或者說是比較滯后的。不過,這次百年難遇的全球金融海嘯使得全球資產大幅縮水,藝術市場遭受;中擊在所難逃。然而,相比股市和房市這兩個投資行業來說,藝術市場似乎還是僅存的一塊光環之地,嗅覺靈敏的資本大佬們早已察覺,他們正在伺機待發。
私人銀行業務伸手藝術
事實也是如此,藝術品理財的概念和魅力早已在金融界蔓延。近年來,各類商業性的私人銀行在全國各地風生水起,據銀行界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商業性的私人銀行服務已不再是僅僅為客戶提供貴賓式理財服務,而是更像管家服務:專門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性極強的服務,這些服務中就包括了收藏及藝術品投資咨詢這一項。
在這些私人銀行彼此之間建構差異化服務和品牌競爭的時候,為高端客戶提供藝術展覽、藝術講座、藝術理財咨詢等活動已是一種特色服務。據銀行專業人士透露,現在私人銀行還會在另類投資如幫客戶提供古董收藏,讓客戶參與藝術品、古董、奢侈品競拍交易、代客戶購買等方面盡可能提供渠道。由此,不難看出藝術品投資理財已經是未來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盈利方向。
陽光私募藝術基金正在開花
此外,在針對藝術投資而籌集的私募基金近年來也遍地開花,但大多都屬于小范圍朋友間的募集或者是有限合伙企業制的募集形式,與其他私募基金一樣,這類只投資藝術的私募基金更是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一直以來也都始終處在灰色地帶,因此他們大都藏而不露,過著自己獨樂樂的“小日子”。
伴隨藝術市場的逐步擴大,一群專業藝術投資人不再局限于小眾活動,而是想用他們對藝術品的專業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投資理念,讓更多喜歡藝術的人得以參與進來。讓獨樂樂變成眾樂樂。不僅這些專業的投資人士有這樣的想法,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現在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記者從上海證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悉,盡管他們在2008年9月剛剛發起的“中國新繪畫”合伙企業制私募藝術基金由于這輪強大的金融海嘯而暫時擱淺,但是值得高興的是,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的相關金融機構在與他們構思陽光私募藝術基金的計劃。
體制缺失擋不住藝術基金的蓬勃發展
盡管國內這些私募藝術基金始終沒有明確、清晰和統一的定義,在法律上有關藝術類的私募基金的內容更是一片空白,但這似乎并不阻礙私募藝術基金的蓬勃發展。從2007年6月18日,民生銀行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開始,藝術金融化趨勢就已顯現。現在近一年半過去了,又恰逢全球金融海嘯的侵襲,該產品的生存境況到底如何?距離2年期的贖回已經不遠,那么銀行負責人又將如何在這輪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并給予客戶以保障呢?
民生銀行相關管理人員對此表示,首先這類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涉及商業秘密,不便作答,其次,該理財產品只是針對少數客戶而開放,如果是已經購買該產品或未來希望參與該產品的客戶,銀行自當對一切問題給予解答和咨詢服務,但不適用于公開或對公眾當作新聞去探討,第三,他認為,目前大家不應該拿藝術與股票和房地產一樣去對待,而是應該更多地去從如何培育民眾了解藝術,理解藝術的本質和特殊屬性上去關注問題的實質。
對于這樣的回答,我們無可厚非。藝術金融化的兩大關鍵問題在目前都沒有解決。一個是人才,一個是制度。尤其是針對藝術品理財的相關法律法規還非常不完善,估值、保險,風險控制等問題現下都沒有好的方法予以解決。在此情況下,到底該如何解決藝術品的估值和風險控制問題呢?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建平給予樂觀意見,他說:“所謂的估值、風險控制等問題在市場高端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現在是市場低端時期,做風險控制在這個時候肯定是比在高端的時候要容易得多。當然,并不是說這就變成如同‘散步’般容易,還是面臨很多挑戰。在當前金融海嘯的沖擊下金融創新必然受到影響,但長遠來看的話,市場不好的時候倒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同時,在這樣的境遇中,心態可以平和一些,也可以有時間考慮一些長遠的戰略問題。”
藝術品市場嚴冬中的機會
日前,在金融危機與藝術品投資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經濟危機目前尚未對藝術品收藏市場產生大的沖擊,未來也不可能導致整個市場出現崩盤的情況。相反,在目前的形勢下,眼力好的收藏者將有機可乘。
近幾年藝術品收藏市場日益火爆,藝術收藏品特別是當代藝術品相當部分已經被納入國際資本運作的范疇,成為資本運作的媒介,變為“掛在墻上的股票”,因而也會隨著金融市場起伏而起伏。但是,傳統收藏門類如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和瓷器工藝品存量固定且數量較少、市場價位也相對明確,從而很難被用于炒作。
蘇富比拍賣公司上月初在香港舉辦了一場規模龐大的秋季拍賣會,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的中國油畫及雕塑受到巨大沖擊,趙無極,林風眠、吳冠中、陳逸飛、羅中立等人領銜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成交率僅為35.4%,以往備受臺灣藏家喜愛的中國現代藝術家朱德群,廖繼春,常玉作品竟無人問津。而古代藝術收藏品不斷刷新拍賣紀錄。
前不久開槌的嘉德秋拍也證實了專家的觀點經濟危機對國內收藏品市場的整體沖擊目前尚不明顯。拍賣會上,一幅張大千先生的作品《太乙觀泉圖》從450萬元起拍,經過激烈競價,最終以616萬元的高價成交;首次推出的“國石國藝”專場更是創造了91%的成交率,109件拍品成交額高達1596萬元。
收藏界專家普遍認為,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宏觀調控和“非典”的考驗,藝術收藏品市場已經獲得了難得的經驗和教訓。目前的經濟危機,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不會是顛覆性的,更不會導致市場崩盤。專家認為,藝術品收藏最大的風險還在于眼力,藝術收藏品特別是文物和藝術精品是不可再生的,對于普通收藏者來說,只要是看準了,在市場價位回落的情況下,是挑戰更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