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在過去取消地震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地震風險太大,非保險業一己之力所能承擔。在中國保險業現有水平下,直接開展地震險,結果只能是大片虧損。
東氣電氣作為中央直屬企業,每年需要上交上萬元保費。可是,在地震后,卻只是拿到700元的賠償,作為本次地震損失最慘重的國資企業,東氣電氣的直接損失是70億元,保險賠付只起到了1/1000的作用,東方電氣人感到有種打水漂的感覺。
整個地震的保險賠付比例也不容樂觀。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測算,保險業和證券業給出的整體經濟損失預計都超過了1000億元,但保險賠付的最高額度可能只有112億元。
更多的災民沒有為自己的房子、家電、汽車購買保險,即使買了,碰到地震也是不賠的。只有那些購買了人身意外險和壽險、健康險的罹難者,才能為家人留下一筆賠付金。
他們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濟和社會的捐助,但700億的中央財政撥款和截至目前400多億的社會捐助,要用的地方還很多——過渡期的安置。家園的重建等等,再加上災民多達500萬之眾,更是攤薄了個體所能拿到的救濟金。
每逢災難,保險都會成為熱門話題。1998年洪水之后,巨災保險體系的建立已經納入了保監會的研究課題中,10年后,人們仍然在問,遭遇巨災,除了依靠政府外,還有什么其他分擔風險的方式?其實,地震險的存廢走過了一條頗為戲劇化的道路。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曾是世界上地震等巨災保險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企業總資產的70%、家庭總戶數的40%的財產都能獲得地震等巨災的保險保障。
但是,1993年,央行開始嚴控保險險種和費率,地震等巨災的險種和條款當時被排除了。2000年1月,保監會再次下文規定,各保險公司在企財險項下不得擴展地震險責任,如果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必須事先報批。
保監會在當時的文件中也表達了對巨災保險的觀點——未經批準擴展地震險責任,致使地震風險迅速累積,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鑒于地震風險屬于巨災風險,而中國尚未建立相應的風險控制制度,而保監會目前正積極組織國內部分保險公司與科研單位開展地震保險課題的研究工作。
兩年后峰回路轉,因為國務院取消了行政審批項目,地震保險不再需要報批。但多數保險公司并未開展巨災險,附加地震條款的險種,費率也不低,需要再增加10%的保費。
保險公司為何沒有承保巨災的意愿?中國保險業發展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能否承擔?什么樣的巨災保險體系最為可行?南開大學保險系主任江生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保險公司取消地震險,這很正常。因為地震風險太大,非保險業一己之力所能擔。當時的保險業也還很脆弱,無力承受巨災帶來的風險。即便是在今天,在當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下直接加入地震險,地震風險完全由商業保險公司來承擔,其結果也只能是保險公司大片虧損。美國保險業的風險控制水平要遠遠高于中國,不過,1992年“安德魯”颶風也使15家美國財險公司因不堪重負而關門,后來的“9·11”事件,美國財產保險公司又碰到了同樣的情況。
江生忠說,除前面所說的現階段中國保險業的實力不強外,長期以來不重視類似地震等巨災風險的管理及保險承保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舉個例子,按照目前的保險公司的核算要求,保險公司只計提一般準備金,而對針對巨災的特殊準備金或總準備金卻沒有特別的要求。另外,一般風險的分布是均勻的,不會沖擊保險公司的經營穩定性,而地震風險是集中的,會帶來責任累積,這會給保險公司經營帶來很大的風險。換句話說,地震風險的經營狀況是,保險公司可能承保多年地震風險但是不出險,而一旦出險就面臨一次性巨額賠償,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需要多年計提大量的巨災準備金來準備應對。一般的準備金或償付準備金是無力支付巨額賠付的。
保險公司不是不愿意做地震業務,而是在沒有科學的地震險保險費率(價格)及其相關管理、政策條件下,保險公司是無法經營地震保險業務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確定地震保險的費率。確定地震險的費率需要完備的數據和科學精確的計算,但是目前地震數據不夠充分,確定地震損失的科學模型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證。當前,一些公司把地震列入附加條款,也大都是憑經驗確定一個較高的費率,而非依靠科學的保險定價,這也是中國保險風險管理水平不夠的一個表現。
江生忠認為。目前中國的保險意識尚未普及,尤其是巨災保險意識尚未普及。這是中國沒有實施地震保險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中國的家庭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總量,僅占全部財產保費收入比重的約0.8%。保險經營的基本原則是大數法則,潛在的或實際的投保人足夠大,保險人才能經營某項業務,才能使該業務達到收支平衡。但在現階段很多人覺得地震發生的概率太小,地震險的費率相對又高。自然投保意愿不強。
不過,這是全世界普遍面臨的問題,在保險市場較為發達的美國,民眾認知度也不是很高,地震高發區的加利福尼亞州,地震險的普及率也只有15%,日本是47%。
江生忠表示,發展地震險、建立巨災保險體系或地震保險制度是大方向,具體的模式可以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但可以肯定,這又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問題,非保險監管部門或行業自律部門能夠單獨解決的。也就是說,在中國現實經濟管理體制條件下,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即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也需要某一個相關部門來主導和推進。
為建立有效的地震保險制度,還有必要對現階段的保險市場秩序進行必要的治理,并進一步深化保險體制的改革。目前中國保險市場上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不加以解決的話,將增加再保險和后續資本市場介入的難度,這也會影響我們建立有效的地震保險制度。
這樣的現實問題包括,中國保險業產品同質化高、競爭激烈,以至于變相打折現象較國外嚴重,給國際再保險公司的介入增加了難度。財產險一般都會有二三折的返還,航空意外保險甚至更高。2007年一季度,保監會對263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保險中介機構進行檢查,結果處以235次行政處罰。其中,保險公司非理性價格競爭問題占34.89%。
競相打折導致國內財險價格偏低,這自然難以將國內保險業務向國際保險市場分出。因為,國內財險價格偏低,導致國際保險市場再保險人獲得的分保費收入就偏低,所以他們自然就拒絕分保。目前航空、衛星、重大工程等財產保險的分保狀況相對較好,但競爭激烈的企業財產險業務往往就存在價格過低的問題。而國內保險業務不能向國際保險市場有效分保,則意味著大量的承保風險滯留在國內保險市場上,這將影響國內保險市場的經營穩定性。
這是不含地震險的市場狀況,如果推出地震保險,而市場競爭狀況沒有有效地改變,則國際再保險機制就會顯得更加不完善,國內保險業務滯留的風險就更大。這也不符合巨災保險的管理要求。所以,再保險若不能充分介入,巨災保險體系將繼續成為空談。
江生忠強調,發展巨災保險是大方向。何時發展、發展單一的地震險還是納入基本險的條款當中,是需要認真研究測算的。這不僅是一個險種開發與發展的問題,而是要建立一個地震保險制度。這自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政府的推動,相關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和調整、分保市場的完善、社會的保險意識的提高,以及市場的良性競爭等等。
江生忠認為,在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方式是由中國保監會及行業協會牽頭,在研究和制定地震保險的條款和費率的同時,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建立地震保險制度的相關事宜,如規定強制計提特殊準備金,對相關基金的運用明確規定。此外要保證商業保險公司的承保的積極性。
在未來,以商業保險公司為巨災風險的承保主體肯定是大方向,江生忠表示,政府不可能直接承保或經營巨災風險。而商業保險公司經營巨災風險的條件是,沒有價格戰,不再擔心低投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