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汪名旵執行/王運寶
寫在前面
長豐如何才能“長豐”?
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長豐人花費了長達40年時間。1965年建縣時,“長治久安、物阜民豐”的美好寓意,并沒有在隨后的日子里給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80萬人帶來生活上的小康。直到40年后的2005年,長豐縣域經濟才真正實現轉折。

梳理和分析長豐縣域經濟發展歷程就會發現,2001年“路在何方”思想解放大討論之后確定的“快工強縣,融入合淮”戰略,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工業化、城市化二者協調一致,密切配合,才是長豐經濟跑得更快,飛得更遠的源泉所在。
今年6月,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視察長豐時說:“長豐在建企業很多、名企落戶很多,到處生機蓬勃,發展后勁十足、勢頭很好,看到的都是經濟增長點,留下的印象是充滿希望。不僅有速度,而且有效益,這些情況給人總的概念發展確實不錯,看到了領導班子的魄力、經濟發展的潛力、長豐未來發展的魅力”。這個“三力”恰當地描述出長豐縣域經濟的整體態勢,所謂“勢”者,就是一種前進的力量。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工業經濟主導縣,再到沖刺安徽省動態十佳縣、躋身全省十強縣,長豐成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一匹真正的“黑馬”。
不久前,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產業鏈戰爭”的6+1模式,產業鏈是決定一個地區經濟強弱與否最根本的因素。而“長豐路徑”的樣本意義,就在于成功破解縣域經濟的“蘑菇效應”與“木桶原理”,在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鏈上展現出了長豐的獨特個性,為整個縣域經濟注入了工業化、城市化可持續發展的力量。這也正是長豐引人矚目的最重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