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安徽省十佳縣狀元;從城市的“邊腳”,到縣域經濟“標本”,“狀元長豐”是如何煉成的?
僅僅161天,一朵“草原工業之花”——鄂爾多斯集團在長豐縣雙鳳開發區盛開。相比2005年長豐人創造出的5個月零22天的“伊利速度”,鄂爾多斯項目建成投產只用了5個月零11天,“長豐新速度”再次刷新記錄。
在當下的長豐,“好字優先”、“速度為王”不只是體現在項目建設上,更表現在長豐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上。在反映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動態的排行榜上,長豐更是飆升40多位,躍居2007年度安徽省縣域經濟考核動態十佳縣首位。
那么,“狀元長豐”是如何煉成的?
2001年戰略之變
一不沿海、二不沿江、三不沿邊,深處中部內陸腹地的長豐,如何才能崛起奮進?
1965年長豐建縣,是從壽縣、肥西、肥東、定遠四縣的邊緣地帶整合而成,被稱為“邊角料”地區。到1994年,長豐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由于多重原因的綜合作用,“長豐窮”被放大并廣為傳播。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如何致富奔小康?一直縈繞在長豐縣干部群眾的心頭。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合肥市召開專門支持長豐經濟發展的“4·23”會議后,長豐縣進行了深刻分析,長豐縣委書記聶愛國告訴《決策》:“當時的長豐‘苦在路上、窮在水上、落后在教育上、差在工業上’。”對此,1996年,長豐縣確立了“治水拔窮根、修路開富道、低門檻招商”的工作方針。
經過這些努力,長豐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有了一定發展。統計資料顯示,在1996-1997年,合肥市三縣長豐與肥東、肥西的經濟差距并不明顯,財政收入都是1個多億。然而從1998年—2001年,長豐縣域經濟的差距開始顯現。

從縣域經濟排名來看,1999年,長豐綜合排名安徽省第55位,聶愛國說道:“長豐已經是合肥三縣的谷底、全省的谷底,換句話說,已經沒有退路,不能再往后跌了。形勢所逼,長豐必須在跌落谷底后進行一次強勁的反彈。”
那么,長豐應該怎么辦?
轉變從2001年5月25日開始,長豐在全縣開展“加快發展、富民強縣——路在何方?”大討論。整個活動歷時3個多月,最終確定了“快工強縣、優農富民、融入合淮、與市俱進”的發展戰略,真正開啟了長豐的轉型之路。聶愛國告訴《決策》:“在對問題進行全方位‘過篩子’和深度透析基礎上,工業第一次在長豐被確立為第一發展戰略,并且提出了快工八字方針:改革、服務、招商、引資。”
長豐縣崗集鎮的變化,就是長豐戰略轉變之后的縮影。
上世紀90年代初,根據合肥市支持長豐縣的“4·23”會議精神,長豐在崗集鎮合淮路西南規劃建設了“合肥崗集工業小區”。經過近10年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先后引進了合肥江淮鑄造廠、合肥廬豐機械制造廠、黃山電視機長豐注塑廠等企業。但由于沒有找到好的切入點,一直發展緩慢,工業小區名存實亡。1997年,人、財、物整體合并到崗集鎮。
2001年大討論后,長豐提出了“非均衡發展”的理念,重點發展南部經濟區,從而拉開了崗集鎮跨越式發展的序幕。2002年8月,“合肥崗集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正式成立,江汽集團董事長左延安特意親筆為工業園題名。
從2001年開始,長豐真正開始了崛起之路,不過,此時長豐整體上更多的是一種“蓄勢”狀態。直到2005年,才最終迎來了縣域經濟的“拐點”。
2005年的拐點
2005年,是長豐建縣40周年,從這一年開始,長豐縣域經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那么,變化的標志是什么?
首先是產業結構。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越第一、第三產業。從2001年正式提出“快工強縣”以來,經過4年積累,工業第一次占據“頭把交椅”。
那為什么在2005年發生轉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業項目開始顯現作用。”長豐縣統計局與主管工業的經濟委員會給出了同樣的答案。2005年,伊利集團落戶雙鳳開發區,再加上鴻路鋼構、海螺水泥、江淮鑄造等企業的帶動,形成現代建材、汽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到2006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突破40%。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在2008年,二產比重將超過50%,占據半壁江山,標志著長豐從傳統農業大縣到工業占主導地位的根本性轉變。
縣域經濟排名上的位次變化同樣在2005年出現轉折。1999年,長豐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55位,在安徽省61個縣中名列倒數第7位,同年動態排名第42位。到了“路在何方?”大討論的2001年,長豐縣綜合排名第41位、動態排名第36位,此時的長豐依然處在安徽省縣域經濟下游水平。當時間推進到2005年,長豐動態排名第2位。從2005年開始,長豐進入高位運行狀態,動態排名2006年全省第4,到2007年更是大步躍升,在安徽省十佳縣排名“折桂”。
與此同步,在2008年7月公布的合肥市十強鎮名單上,長豐縣的崗集鎮、雙墩鎮、三十頭鎮進入十強,其中崗集鎮、雙墩鎮在合肥三縣所有鄉鎮中高居狀元與榜眼之位,長豐經濟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長豐速度”
如果用一個詞語總結2005年以來長豐的變化,最恰當的概括就是——速度。
數字雖是枯燥的,但數字最能佐證長豐之變。在統計數據的前后對比中,長豐速度清晰可見。
最主要的速度變化首先是工業。長豐縣的工業總產值在2000年只有15億元,到2004年增長到27.5億元,換句話說,5年沒有增加15億元。直到2005年,才終于突破30億元,達到36.79億元。相比2004年,一年時間就增加了近10億元,速度大大提高。之后,就以每年30億元的速度遞增,2007年突破100億元、增長58%,這是2003年以來工業增速連續第5年超過50%以上。同年,長豐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家,由此帶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從2005年開始每年以20億元的絕對數在增長,有望在2008年突破100億元。
在地區生產總值方面,從2000年突破20億元到2004年突破30億元,長豐用了5年時間才增加10億元。2005年突破40億元后,以每年增加10億的速度在遞增,2006年突破50億,而2007年更是比2006年增加20億。
作為投資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投資的大小決定了長豐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2000年,長豐縣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億元,到2003年突破10億元,用了4年時間。兩年后到2005年突破20億元之后,就開始提速以倍數增長,2006年相比2005年增長20億;2007年相比2006年更是增長了30億,從而在總量上突破了70億元。從2005年—2007年的3年,每年的增速都超過70%。2008年,長豐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將突破100億元。
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上半年,長豐又交出了一份驕人的成績單: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財政收入、工業性投資等,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全部超過50%,長豐再次向外界生動詮釋了“長豐速度”的深層涵義。
“從2001年開始,長豐縣域經濟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特征是解放細想、轉變觀念、謀篇布局、尋找比較優勢;2005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加速發展是主要特征。從現在開始,長豐又進入提質擴量的新階段。”聶愛國總結道。2005年轉折之后,經歷2006年—2008年的3年積累,長豐有望在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百億長豐”,長豐縣域經濟正在迎來又一個根本性拐點。相比2005年以來主要以速度為特征的增長,長豐將不再僅僅是收獲經濟數字,而是實現整體性升級,并最終實現躋身十強縣的光榮與夢想。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聶愛國對《決策》記者總結說:“用速度實現增量,以增量積累總量。到2010年,完成第一個‘三年倍增、躋身十強’的階段性任務,主要經濟指標在2007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即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分別達到130億元和12億元,實現農業大縣向工業大縣、人口大縣向人力資源大縣、貧困縣向十強縣三大跨越,實現合肥市縣域經濟‘三分天下有長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