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創造出“伊利速度”的背后,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堅定的工業化腳步。數據統計顯示,2008年長豐第二產業比重將超過50%。從2000年農業所占比重為50%到2008年第二產業占50%,長豐縣整整用了9年時間。
“伊利速度”
背后的工業化腳步

2006年以來,長豐人總是用“四快”,即決策最快、審批最快、建設最快、投產最快,來形容“伊利速度”。
那么,長豐是如何創造的呢?
2005年,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合肥參加中國青年企業家理事會,與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進行過一次深入交流,他發現合肥的投資環境不錯,便建議該集團的“華東地區項目考察組”在考察武漢、南昌等地之后,再到合肥走一趟。令伊利人難忘的是,在考察組前腳剛從長豐縣雙鳳開發區考察完返回內蒙古,長豐縣的一班人后腳就跟著前來補充介紹長豐縣的優勢。長豐人的熱情感染了伊利人,他們當即派出一支精干的技術小組來到雙鳳開發區,進一步細化籌建方案。
2005年7月31日伊利項目正式簽約,第二天,長豐縣便成立了項目建設協調領導組和注冊組、拆遷組、規劃組等18個專項工作小組同步開展工作,對企業圍墻外的事實行一個口子辦理,所有審批手續只要伊利提供相關資料,由領導組及工作組全程代辦。并且把政府部門召集在一起,并聯辦公集中為企業辦理手續,僅僅用了5個月零22天,伊利項目建成,打造出“長豐服務”新品牌。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對時任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說:“合肥伊利公司是伊利集團有史以來前期工作進展最快、最順利的一個項目。合肥市高效、務實、開明的作風,為企業提供了優秀的發展平臺。”
同樣,在合肥專門負責項目建設的合肥伊利乳業公司總經理劉全旺說道:“合肥的工程進度是伊利乳業在國內建設項目中最快的,沒想到合肥的效率一點不比深圳差。”因此,“伊利速度”就被企業和媒體譽為中部地區的“深圳速度”。
對長豐來說,“伊利速度”帶來了三大效應:首先是招商引資的宣傳效應,聶愛國告訴《決策》:“如同現代企業發展一樣,實現縣域突破,必須要有強勢的品牌工程。伊利落戶,標志著雙鳳開發區進入到品牌經濟運作時代。”二是伊利公司原奶收購范圍覆蓋奶牛6萬頭,帶動長豐縣養殖業、種植業、包裝業、運輸業、零售業和農業產業化,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奶牛產業鏈;三是對長豐人思想觀念的沖擊。通過伊利項目,長豐縣有關部門真切地體會到,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難,只要抓好效能建設,一切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同樣能夠比別人做得更好。政府也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改變了自身形象。
實際上,“伊利速度”的多重效應,正在轉化為活生生的現實,鄂爾多斯落戶雙鳳,就是最新最典型的案例。而長豐縣創造出“伊利速度”的背后,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堅定的工業化腳步。
2001年快工強縣的戰略轉變,標志著長豐工業化的第一步。經過4年力量蓄積之后,從2005年開始,長豐進入到工業化的新境界。接下來的2006年,被確定為長豐縣的“加快工業發展年”,當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40%;2007年是“工業突破年”,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雙百”工程;2008年則是“工業奮進年”,即實現工業總產值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150工程”。根據數據統計,2008年將實現第二產業比重超過50%。從2000年農業所占比重為50%,到2008年第二產業占50%,長豐縣整整用了9年時間。
工業“井噴”
在雙鳳開發區主干道西側,聳立著28層樓高的安徽鋼結構第一高樓——鴻路大廈,是鴻路集團的總部所在地。浙江人商曉波早年來合肥主要賣玻璃鋼瓦,經過多年的市場闖蕩之后,決定自己投資建廠。2002年,他在雙鳳開發區租賃1600平方米的廠房,從零起步,創造出“無中生有”的奇跡,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一個神話:2007年集團產值突破10億元,是長豐縣第一個產值突破10億的工業企業,被譽為中國鋼結構行業的一匹“黑馬”。在2007年浙商大會上,商曉波榮獲浙商創新獎。
鴻路集團只是生長壯大在長豐土地上的浙商企業之一,從2002年皖浙經濟合作洽談會以來,先后有近百家浙商紛紛投資長豐,其中就包括中國500強企業浙江萬向集團。對此,經濟界人士分析認為:“在長豐南部土地上,正在崛起以浙商為主體的經濟板塊,形成經濟意義上的‘小浙江’態勢”。
這個經濟“小浙江”所在的長豐南部經濟區,已形成以省級雙鳳開發區為龍頭,崗集汽配園、雙墩工業園、三元產業園為“兩翼”的“一區三園”新格局,是長豐最大的工業載體和縣域經濟的第一增長極。
作為縣域經濟的主戰場,雙鳳開發區在1993年5月成立,2005年12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07年1月被安徽省科技廳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實際上,雙鳳僅僅是長豐工業“1357”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一條合淮工業走廊;南中北三個工業發展板塊;汽車零部件、現代建材、食品加工、電力電器、服裝制造五大產業集群;雙鳳開發區、江汽配件園、雙墩工業園等七大園區。
按照規劃,雙鳳開發區有望在2009年實現“百億雙鳳”。到2012年,另一個增長極——崗集汽車配件園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方向,工業產值將實現100億元以上,打造成“中國汽配第一鎮”。
崗集汽配園的成功,就在于其準確的定位。很多人對陳佩斯與朱時茂的小品《主角與配角》印象深刻,而作為省會合肥和華東能源城淮南之間的“城間縣”長豐,就精彩扮演了迎接輻射的“配角”。
2002年初,當江汽集團提出在長豐崗集辦汽車配件工業園時,長豐人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于是,縣里果斷做出決策:跟進江汽,做好“配角”——汽配園主打配套牌,以汽配產業為重點進行招商,一大批原先在長三角地區為江汽配套生產的企業,先后進入汽配工業園。萬安集團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培鋒說道:“崗集鎮和雙鳳工業區已形成一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這些企業都是沖著江汽的名氣來的。”
這種招商引資的“葡萄串效應”,更讓長豐人意想不到。5年來,已引進100多家企業入駐汽配園,總投資70億元,初步形成集汽配、汽貿、汽修、汽運為一體的汽配產業集群。
如今,江淮汽配園主要配套江淮汽車系列,同時為昌河、奇瑞、長安、沃爾沃、廣州及江西五十鈴、廈門及蘇州的金龍客車、河南宇通等汽車主機廠提供配套。園區已名副其實地成為安徽省汽車及工程機械零部件生產的重要基地,被媒體稱為“JAC的配件供應巢”、“合肥的蕭山”、“安徽的小浙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錢平凡在安徽汽車高峰論壇會上稱贊說:創“日本豐田城”和“大眾狼堡”的英明之舉,“江汽配件園具備了安徽整車生產、開發少有的依托,是全國布局合理、論證科學、適宜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基地,它必將成為立足安徽、逐鹿中原、縱橫天下的首選園區。”
配角也能出彩,這也許就是奧斯卡設立最佳配角獎的原因所在。
雙鳳與崗集,無疑是長豐縣工業化進程的兩個標本。以這兩個百億產業集群為代表,長豐全縣工業產值力爭在2012年達到5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50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50戶、超10億元企業達10戶、超50億元企業達2戶。
但僅僅數量上的增加,不是長豐工業“井噴”的實質所在,采訪中聶愛國書記總結為“提質擴量”四個字。可以說,長豐工業的發展歷程,已經走過了積蓄能量、裂變增生兩個階段,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品牌營銷時期。伊利、海螺、鄂爾多斯、鴻路、江淮、朝柴、榮事達、雨潤、中糧等品牌企業,才真正代表著長豐縣域經濟的未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