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控制CPI和理順能源價格的兩難權衡中,中國政府的天平正在向后者傾斜,而美國的態度和施壓也為中國的能源問題加碼。6月17日,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在雙方的“交鋒”中,能源價格首次壓倒人民幣匯率,成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也就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閉幕后的第二天,中國大幅上調了國內成品油價格,同時還調高了上網電價,其中的關聯耐人尋味。
以往幾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人民幣匯率一直是美方向中方施壓的關鍵問題。但在目前全球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和總量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中美兩國之間的能源價格問題已經上升為雙方主要矛盾,而匯率問題反而顯得沒那么緊迫。
6月18日《華盛頓郵報》指出,布什政府對全球油價的焦慮似乎蓋過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擔憂。自從兩年前中美兩國開展戰略經濟對話以來,美國決策者就不斷地施壓,要中國減少“貨幣操控”,但如今,不斷飆升的油價成為對話的焦點。
而中美兩國在本次對話中,中國能就能源問題和美方達成共識并迅速采取行動,其中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的政策取向正在朝著解決高油價下的能源困局傾斜。
由于對價格實施管制,中國的能源價格,尤其是成品油價格遠低于國際水平。過于低廉的能源價格,造成了中國能源供應和需求的缺口日益增大,進而使得國際炒家“做多”原油期貨有恃無恐。同時,中國經濟增長中,出口拉動占了很大比例,能源價格管制+政府補貼,其實是一種本國的“福利外流”。
有專家指出,目前,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壓低能源價格,加之勞動力廉價,使得中國出口企業的產品具有很強的價格競爭力,但是,這種做法變相加劇了貿易摩擦,也變相加劇了匯率問題。此外,中國對能源的巨大需求正推動世界石油價格不斷上升,這也為美中之間業已緊張的關系增添了更多的緊張因素。
理順能源價格,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一塊“心病”;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是,在目前國內通脹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理順能源價格意味著漲價,這無疑給CPI“雪上加霜”。因此,時機的選擇更為關鍵。
顯然,價格傳導機制是市場正常運行的保障。理順能源價格,可能在短期內加重物價上漲的壓力,但是,從長期看,旺盛的總需求將隨著價格上漲而逐步平抑;如果把握得當,節奏適度,那么經濟增長中的各種“過熱”也將合理降溫,由此實現宏觀經濟的“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