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越南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亞洲經濟隨之陰云密布。中國、印度、韓國等國家的資本市場、物價指數、產業經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較為混亂的暴跌暴漲,加之次貸的沖擊還未完結,美元呈繼續貶值態勢,各種生產資料及糧食在國際期貨上大幅漲價,特別是石油期貨價格已摸至約140美元,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傳導到企業生產中,必然造成利潤大幅下降,如企業狀況在一段時間內得不好轉,就業及消費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將凸顯。現在還無法判斷多米諾骨牌效應能否發生,但中國在亞洲經濟充滿許多變數的狀況下,如何在宏觀調控政策中規避風險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全球經濟或將開始進入調整期
從剛剛結束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傳出消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物價高漲及全球性通脹壓力等都將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減速。但在目前令各方人士憂慮的物價高企和美元低迷兩大焦點問題上,各國財長并沒有拿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美國經濟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已經進入調整期”,這是一些美國業內人士的共識。目前全球金融行業已經累計披露超過8.3萬人的裁員計劃,一些經濟學家和行業經驗豐富的人士預期,華爾街還將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失業大軍中。如果將房地產泡沫爆裂算在內,實際上美國經濟,經濟調整的意思其實就是經濟資源重新配置。
目前,市場人士對美國經濟是否進入衰退或者調整還是議論紛紛,歐美各大央行紛紛向市場注資防止經濟崩潰。央行的歷史其實不過百年而已,在百年前歐美國家的商業周期中,蕭條來得固然突然,但持續時間一般也很短,不過一兩年左右時間。在央行問世之后,繁榮期固然被拉長了,但蕭條期也很長,如果央行系統不管住貨幣投放規模,結果就是綿綿無絕期的滯漲。
此輪自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全球經濟繁榮,是以美元為信用中心,美聯儲起到全球央行的作用。在1987年紐約股市泡沫破滅、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及近期房地產泡沫破滅中,美聯儲一直采取的都是低息強心針政策,這種政策之所以一直有效,就在于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包括東亞、前蘇聯、東歐以及中國等國家融入全球經濟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為美元的泛濫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但這輪經濟調整,歐美央行是否還有此好運,實在不好說。因為現在全球化通脹趨勢越來越明顯,一浪高過一浪,從因糧荒而躁動不安的海地、中東國家,到因油價飆升近期發生示威游行的法國,都顯示流動性過剩是全球現象,各國生產率都到了極限。美聯儲這次想以鄰為壑,轉嫁自身危機,難度要比以前高得多。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個世紀70年代全球經濟的重演,美聯儲低息政策造成本國經濟滯脹局面,但廉價資金進入拉美國家刺激當地經濟異常繁榮,一旦美聯儲大幅加息抑制通脹,立即引發資金回流導致拉美經濟危機。這種情形在未來全球經濟重復概率很大,新興國家可能重復當年拉美經濟覆轍。
最后一種可能是中國經濟進入硬著陸,將全球經濟拖入大蕭條的深淵。因為全球經濟在過去7年內通縮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國制造”,一旦中國經濟進入調整,等于全球經濟最后一臺引擎也熄火了,接著,所有國家都要面對繁榮結束。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但在一定分析模型中是可以推測的,以上是對全球經濟未來走向多種可能的推測。就目前而言,次貸危機標志著全球經濟已經進入蕭條期,必須進行清算。但美聯儲的低息政策拖延了此項調整,這使得未來的全球經濟調整非常漫長而且痛苦。(一聞)
越南金融危機震波幾何
越南金融經濟已有一段時間,有專家認為,它可能成為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今天越南爆發的貨幣匯率危機和必定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完全就是1997年泰國貨幣匯率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重演。
回顧這兩次亞洲金融危機,邏輯非常簡單和相似:先是鼓勵貨幣升值和匯率幅度(放寬浮動區間),接著就是洪水一般的熱錢滾滾流入國內市場,觸發國內令人嘆為觀止的資產價格泡沫,稍后就是實體經濟開始出現通貨膨脹,貿易順差開始急速下降乃至迅速逆轉為逆差。此時,投機熱錢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準備撤退了。它們一旦開始撤退,匯率必然大幅度貶值,貨幣匯率危機就是自然結果。
越南貨幣匯率升值所觸發的資產價格泡沫算是創造了世界紀錄。2006年,股票暴漲145%,2007年繼續大幅度飆升,市值從可憐的10億美元直線增長到驚人的150億美元,平均市盈率達到73倍。可以用無數個理由來為當年越南的牛市辯護。然而,人性自有它的規律,反過來又決定了金融市場的規律,泡沫終究是要破滅的。
越南的貨幣匯率危機再一次充分說明:貿然開放資本賬戶或實施所謂資本項目自由化,放任對國際投機熱錢的監管,必定付出慘重的代價。國際投機熱錢攻擊弱國貨幣匯率和金融體系,手段之狠、出手之快、規模之大,往往不是該國中央銀行所能夠控制和對抗的,今天國際投機熱錢攻擊越南盾的手法與1997年它們攻擊泰國銖的手法完全一樣。當年以索羅斯為首的對沖基金攻擊港元,采取的就是“雙向對沖提款機戰術”。
更可怕的是,那些天天尋找投資或投機機會的國際金融大鱷和他們的學術代言人。他們唯一的行動指南就是自己的最大利益,希望貨幣升值的時候,他們會找到諸多理由來證明貨幣如何價值低估、如何應該升值,對越南盾是這樣,對世界其他貨幣也是這樣。當他們希望貨幣貶值時(即當他們準備或已經做空貨幣時),那升值的理由瞬間就變成貶值的理由。

前一段時期,當越南國際收支和通貨膨脹開始出現惡化跡象的時候,那些曾經以為越南盾應該升值的人,立刻高呼越南貨幣必須貶值;那些曾經為越南高唱贊歌的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立刻翻臉不認人,將越南國家信用等級從“穩定”貶斥為“負面”。當然,整個次級債券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那些可怕和可惡的信用評級機構,它們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為所欲為。信用評級機構、國際金融大鱷和他們學術代言人的嘴臉沒有什么不同,他們的心目中其實沒有什么真正的經濟學,沒有什么真正的匯率理論,沒有什么真正的評級模型。他們只有一個學說和一個模型:那就是他們自身的獎金和分紅最大化模型!
越南此刻面臨的貨幣匯率危機絕對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很可能預示著:(1)起自2001年的美元貶值周期正在結束,新一輪的美元升值周期即將開始。然而,每一次美元周期的逆轉,總是伴隨著一場規模或大或小的全球金融危機。拉美債務危機如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如此,今天亦不會例外。(2)人民幣升值預期很可能迅速逆轉。已經有許多跡象表明:人民幣升值預期正在悄然開始減弱甚至未來有貶值預期,一年期無本金無交割(NDF)的遠期人民幣匯率走勢曾經多次出現大幅度回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信號;美元相對歐元等主要貨幣近期貶值已經嚴重乏力,顯示美元正在孕育升值動力;美國財長業已開始唱多美元,為美元的長期走強大聲疾呼。(3)中國的通脹壓力不小,出口增速開始出現下滑,許多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資產市場日益萎靡,都是本幣匯率開始貶值的前兆。
根據新興經濟體貨幣危機理論的“歸類邏輯”,當前韓國、越南,以及印度、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國家都出現貨幣貶值征兆,由此可能產生的風險值得高度關注。(幕蘭)
印度的動蕩有多深
從地緣經濟來講,亞洲經濟正在走向相融相合。在越南遭遇經濟動蕩之后,在亞洲誰會成為下一個受傷的國家呢?
“通貨膨脹不斷高企、貿易逆差不斷加大,盧比加速貶值,股市暴跌……種種跡象表明,印度也正徘徊于危機邊緣。”專家學者這樣認為,相對于越南,印度經濟前景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印度正面臨金融壓力加大
“在越南發生危機后,我們更加關注印度了。”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干杏娣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近期印度的表現,與越南經濟動蕩前有點相似。
印度商工部最新統計數據表明,1~3月貿易逆差204.8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飆升近一倍。6月6日,公布的最新通脹指數也跳升至8.24%,創數年來新高;盧比同樣遭遇投資者拋售,4月以來最大跌幅超過7%。印度股市也沒能幸免,今年已累計下跌3成。布隆博格監測的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在印度股票市場上投入的資金,已經從凈流入轉為凈流出,這是自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
高油價的挑戰
干杏娣說,印度確實存在不小的問題,其經濟脆弱性很明顯。目前,印度政府正處于這兩難局面下,采取何種應對措施,將決定整體經濟今后的走勢。
此外,印度更需面對高油價的挑戰。瑞士信貸最近發布報告稱,印度75%的原油消耗依賴進口。預計2008年印度GDP將增加至1.34萬億美元,如按目前油價水平進行原油補貼,全年補貼金額將高達292億美元,相當于GDP的2.2%,是2007年的3倍。特別是進入2008年以后,印度又加大了石油進口力度。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印度難以維持高額的原油補貼。如果支撐不住,放棄補貼,必定引起通脹進一步大幅度上升。
政府采取針對性措施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額約為4.5%,它和中國均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干杏娣表示,印度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決定了它的影響力。如果出現經濟動蕩,影響必定超出越南。
作為“金磚四國”的成員,印度經濟出了問題很可能被解讀為新興市場都面臨危機風險,恐慌和消極心態被迅速放大,新興市場環境惡化,國際市場將因此出現較大調整。
不過,中國社科院亞太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雪表示,印度出現類似越南的金融市場動蕩的可能性比較小。印度目前通脹的根源,主要是國內消費需求及投資需求的拉動,以及國際原材料與糧食價格上漲。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印度政府就開始針對可能出現的大幅度通貨膨脹采取措施,使印度房地產、股市沒像越南出現失控的虛高現象。而印度的外匯儲備也遠遠高于越南,其位居亞洲第三的外匯儲備無疑為其金融市場上了一份保險。
此外,印度由于在1991年曾經發生了支付危機,此后便十分重視國際債務問題。目前,印度的債務結構比較健康。(一言)
中國將要面對什么
中國央行日前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8)》,明確列舉了當前需要關注的九大風險,其中明確地指示,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防范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的傳染性風險”。同時,中國銀監會日前發文要求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暫停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這也是出于對國內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的考慮,緊急規避風險。

但,越南的這場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有多大?“影響不會很大,主要是對大家的信心有一定的影響。越南與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有很大差異的。”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斌講到,我覺得目前只是個“貨幣危機”,能不能定義為金融危機現在還不是很明確。因為如果定義為“金融危機”就意味著越南的銀行體系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如企業破產、銀行資產負債表惡化,甚至銀行有破產的危險,或者是銀行出現破產。如果僅僅是貨幣危機的話,則只是反映在金融市場里邊,比如對貨幣的幣值和股票的影響。
“新興經濟體經濟脆弱性的不斷提高有可能對我國構成傳染性的威脅。”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媒體這樣表示。此前他曾撰文指出,除了越南之外,當前在阿根廷、韓國以及印度、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國出現的貨幣貶值征兆,也大大增強了中國被感染的可能性,中國應該對此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危機所具有的傳染性提高警惕。
“目前中國應該加強對于熱錢的監測,并為潛在的危機制定應對的預案。”他進而表示,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人民幣的匯率彈性,這是遏制熱錢、避免危機的有效手段。此外,由于通脹是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國的央行之間應該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也表示,危機的傳染機制是非理性的。如果越南危機進一步擴大,不排除進一步向其他國家蔓延的可能性,中國也可能會被傳染。中國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機救援準備,另一方面應該避免人民幣匯率的快速升值,以免為出逃的資本提供更多的獲利機會。
不過,由于中國經濟和越南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人們應該避免陷入到新興經濟體貨幣危機理論的“歸類邏輯”中。
魯政委指出,越南的高通脹以及引發的危機,顯示出了越南政府對于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的薄弱,而在這方面,中國顯然要大大強于越南。這表現在中國政府對于經濟過熱、通脹都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各種調控措施。目前通脹水平也處于可控范圍內,并可能進入到了下滑通道中,此外,我國貿易持續維持順差,經濟結構和出口競爭力方面也均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國的經濟基本面要大大優于越南。(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