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這個高校擴招后的第十個年頭,畢業生再一次突破歷史新高,達到550萬人。加上去年仍未就業的近100萬人,將造成就業市場300萬的就業缺口。對于已經過度飽和的就業市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008,就業有多難?
今年3月,本刊刊登的《2008就業格局之變》,曾對今年的就業問題進行過分析和預測。如今,曾經的擔憂已經演變為現實,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甚至比想象中更為嚴重。《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連年遞增,市場的人才需要增長緩慢,PPI 、CPI屢創新高,以及大學生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等原因,讓2008年的大學生就業充滿了變數和疑問。
2008年1月1日,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勞動合同法》開始施行。不久,就有專家預計新法施行之后可能對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專家預計,《勞動合同法》將直接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致使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理性,一定程度上自然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從教育部獲悉,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550萬人,比2007年增加50多萬,比2006年增加132萬。畢業生總量和增量都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這對于已經過度飽和的就業市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實現就業的人數是351萬人,雖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54萬人,但是仍有大約144萬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未能如期就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社會藍皮書》指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近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盡管如此, 2008年的就業大潮仍舊如期而至。今年,就業缺口仍然接近200萬,加上歷年累計的未就業畢業生,將可能突破300萬。
除此之外,CPI的上漲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些許壓力,一方面用人單位極力節約用人成本,一方面畢業生尋求在都市生活的生存底線,勢必也將影響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簽約。一個多月以后,奧運會將如期而至。對于還沒有找到工作而在北京飄著的畢業生,困難又增添了一分。因為規定,在奧運期間,大型招聘會都要叫停。
2008年,不僅僅是中國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對于近600萬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困難程度也相差無幾。
就業率變成皇帝新裝
如果看一眼各個大學的招生簡章,不會發現就業率低于80%的高校。有些私立院校,甚至標榜自身就業率高達100%。按此推算,大學生畢業以后,將毫無疑問地奔向自己的工作崗位,根本不會出現為工作擔憂和發愁的現象。而現實,卻恰恰相反。
早在2005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一負責人在“2005關注中國大學生就業”系列活動上說:“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要達到73%以上,即不低于2004年的水平,并表示,這個目標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此后每年,這種預期的就業率指標漸漸演變為衡量高校就業率高低的一個潛在標準,沒有達到在這個標準指標的高校,就意味著拖了平均就業率的后腿。
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是有關部門的希望與善意。如今,這種“指令”性的就業率標準轉變為彼此跟風和弄虛作假的由頭,與初衷背道而馳。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陳光揭露就業率造假的謊言時說,就業率相當于一個企業的產值。倘若一個企業牌子再老、名氣再大,沒有效益也是‘零’。因此,由于要提高就業率,高校便將“臨時就業”也視作“就業”。于是,高校“逼迫”沒有簽到工作的學生通過某種渠道,拿到一個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但自己未在里面工作的單位蓋一個章,然后將“就業協議書”遞交上來,高校也會把該畢業生統計到就業率當中。如此這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也隨之提高。這種情況,存在于全國的大部分高校。推而廣之,高校就業率水分幾何立見分曉。
來自東北的張雨,就是在高校就業率統計中“已經就業”的畢業生。自從今年六月初開始,張雨開始煩躁不已。因為她一邊要在臨時工作的單位上班,一邊要忙著把戶口和檔案遷回老家。兩年前,張雨畢業于北京海淀區的一所重點高校,在她兩年前從這里畢業時還沒有找到工作。“當時看到同學們都在辦理戶檔留存,否則影響離校手續的辦理。”于是,張雨在老家的一個單位蓋了章,辦理了戶檔留存。和很多同學一起,張雨成了一個“在兩年時間內,單位能夠解決戶口和編制的畢業生”。張雨說,“就在前幾天,學校給我打電話,讓我把戶口遷出,因為戶檔留存的期限已過,我們這些當初沒能簽三方協議的學生將成為“二分”,要把戶口檔案帶回老家。
在她們班級里,當初只有幾個人兩年前順利解決了戶口,成為北京人。其他的同學,大都已經成為“二分”。而在學校的統計數據中,她們是屬于已就業范圍之內的。
據調查,在我國的1000多所高校的畢業生中,每年像張雨一樣“就業”的占絕大多數。
大學生就業陷入怪圈

樂觀地講,2008年的550萬畢業生將有300多萬人脫穎而出,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而消極地看,則意味著將有近200萬人步入“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事實上,這又是一種僧多粥少的困惑。一方面,這是由于學生數量眾多的客觀現狀決定的,在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在機械化和高科技的背景下,需要的人才數量勢必將逐漸減少,失業人數也將逐步增多。而具化到就業主體上,一些限制因素也給這種現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首先,大學培養與社會需要的脫節。高校中的熱門專業在學生畢業以后成了就業市場上無人問津的冷門。高校在招生環節只關注怎樣將學生招來,而不考慮他們出路的短視行為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其次,大學生自身的眼高手低。在就業市場上,經常會出現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單位又招聘不到所需要的人才的狀況。很多畢業生的自身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難以達到要求,致使他們對于工作薪金的預期值和自身能力發生了嚴重的的脫節。
再次,國家每年為大學教育投入巨資,但也只能負責到大學生畢業。現形勢下,社會還拿不出足夠的工作崗位來滿足每一位畢業生,國家的宏觀調控也不能具體到每一個大學生。
此外,在市場未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的前提下,國家鼓勵自主創業,但除了政策條文上的支持以外,相應配套的資金、技術、設備,以及準入條件等必備的創業要素,是廣大近乎“赤貧”的畢業生所不具備的。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曾有過自己創業的想法,但是由于條件的缺失,往往想法甫一產生便因為客觀困難而放棄了。
久而久之,大學生的就業難在各方原因的糾結之下,成了一個短期難以破解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高校與學生是背離的,就業政策與措施的初衷與實施中的成效是背離的,學生的主觀預期與客觀能力是背離的。于是,大學生集體“畢業即失業”現狀的延續就不足為奇了。
破解這個怪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變遷,到大學培養機制的轉變,直至整個就業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非國家不關注大學生就業。而是現階段還找不到一個可以標本兼治的方案,來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
破解這種怪圈,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高校,應該客觀統計就業率,因為就業率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國家制定相應的就業政策;作為學生,應該放下姿態;作為政府及國家就業部門,應該認真制定就業政策、搞好就業援助服務,在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同時也應完善相應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