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到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河北農村考察農業和春耕生產情況時指出,政府的目的就是讓農民愿意種糧,放心種糧,賣出好價錢。他表示,國家糧食安全了,農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前一時期,全球眾多主流媒體紛紛以“中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溫總理語)為主旨,突出報道中國政府近期連續出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積極而得當地應對險情持續加劇的新一輪全球性“糧荒”的來臨。
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對國內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前所未聞,早前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頒行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針對性舉措。新一屆政府剛成立,又緊急新推10項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僅補貼一項,今年全年財政新增1307億元,上月末在此基礎上再增252億元用于加大對糧農及整個種糧環節的直補力度。
這些歷年少見的清醒舉措,往大處說,是把13億人口的基本吃飯問題看成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同時,也是對世界擔責任——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若能立足于國內解決,對遏制全球性糧荒的過度蔓延功莫大焉。而現實地看,今年的防通脹目標能否實現,亦或說全年4.8%的CPI紅線會不會被大幅突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年糧食生產能否確保豐收。
本輪全球性糧荒有諸多成因,只從價格環節來看,“糧荒”在去年夏天就初露端倪,其首輪價格表現為全球市場小麥、玉米、大豆等全面漲價,且漲勢至今難以遏制。國內百姓已經或多或少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價格沖擊,譬如,食用油、面制品、奶制品、肉蛋禽及其制品的漲價。盡管發改委借助行政手段嚴防死守,但北方人做主食的饅頭,即便在上海的超市里,個兒也明顯變“瘦”了。

今年開年,糧荒蔓延態勢加劇。突出表現為“米荒”,全球大米主產區東南亞諸國,紛紛緊急頒行大米出口禁令,個別國家甚至頒行臨時法令,將出口大米作“犯罪”論處。還有多個國家,運米的車隊已動用軍隊押運。
作為“米荒”的價格表征,今年前三個月,全球大米批發均價由年初每噸300美元暴漲至四月末的750美元。世界糧農組織等多家國際機構預測,伴隨國際原油價格“破百”,米價“破千”已無懸念。所幸的是,受益于國內大米自給率超過85%,外加“我國儲糧庫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以上”(溫總理語),去年以來,國內多個波次的食品漲價潮,尚未對國內米價乃至整個“米市”形成實質性沖擊。眼下,國內米價依然基本保持穩定。事實上,近期國內媒體對中央政府穩定“米市”的一系列緊急舉措的報道,民眾普遍未予以足夠關注,尤其是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許多市民甚至渾然不覺。
內安民,外安邦。中央政府近期在糧食問題上的清醒態度,其政治—人本價值不但表現為對百姓承擔政府責任,對世界承擔大國責任,而且也是對十幾年前布朗先生的“誰來養活中國”——中國威脅論的“最初版本”——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有力回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堅挺的人民幣起到了經濟學意義上典型的“反周期阻尼作用”,為避免亞洲經濟遭遇全面崩潰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應對本輪全球性糧荒,中央政府緊急啟動國內“大米保衛戰”,也將為避免全球“米市”危機,特別是為舒緩中國周邊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的糧價危機,再次起到“反周期阻尼作用”。如果說美國的巨量石油儲備對世界油價的穩定舉足輕重,那么中國的糧食儲備同樣對世界糧價的穩定至關重要。
我們期待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產糧區的地方政府,為穩定“米市”而與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我們之所以如此期待,出于對現實國情的擔憂和清醒。就在昨天,安徽省當涂國家糧庫居然是“空庫”的事實被曝光。同時被曝光的,還有當地官員“空庫”實報,向國家冒領國儲糧保管費的不法之舉……所以,我們認為,近期有必要進行國儲糧“實查”行動,防止再次出現去年因國儲肉“空庫”而在平抑肉價時面臨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