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危機之后,一時業內草木皆兵,調低出口關稅、提高出口退稅的申請在各級協會的努力下上報國務院。然而,若想走出困境,還需靠紡企自身……
6月2日,據媒體報道,在即將到來的7月,國家將上調紡織業出口退稅2到4個百分點,以扶持困境中生存的數十萬紡織企業。而就在兩個多月前,紡織企業因自身困境而向國家呼吁,希望在棉花配額、滑準稅、進口新型紡機設備免稅和棉花增值稅進銷項稅率等問題上,能夠給予政策扶持。
入冬
“2008年,1/3紡織企業瀕臨倒閉。”1月初,這個消息開始在網絡上風傳。據官方數據顯示,銷售量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超過4萬多家,而更多的紡織企業還要屬廣大的中小型紡織企業,有幾十萬家。如果傳言屬實,這意味著我國至少有十萬家企業面臨倒閉,隨后引發的將是大規模的失業浪潮。因為,紡織企業解決了接近2000萬人的就業大軍。
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國商務部官員的注意,并隨即上報國務院。批示從高層傳來,要求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前往調查。
3月初,由協會會長、各分會會長帶隊,6個調研組奔赴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和河北調研。這6個省集中了中國最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和產業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業的85%,然而,調查結果對于已然草木皆兵的紡織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根據調查數據,紡織行業2/3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如果這些企業陷入絕境,將危及大約1500萬人的就業。去年,1/3的紡織企業創造的利潤占了整個行業的80%,這些企業的利潤率大多在6%-10%,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只有3.9%。

事實上,即便創造利潤的1/3企業也正經歷著最難熬的日子。
2007年,紡織大省山東的紡織出口占全國的8.1%,占山東全省出口的18.4%,是山東省繼機電產品之后的第二大類出口商品。但是現在,山東省紡織服裝出口形勢也已十分嚴峻。據測算,2007年山東省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因人民幣升值賬面損失50億元左右。山東省約30%的出口企業表示,由于人民幣升值和退稅降低面臨虧損,30%的企業利潤下降1/3左右,40%的企業的平均利潤下降10%-30%。
孚日集團是亞洲最大的家用紡織品生產基地,已連續八年保持國內同行業出口創匯第一名。山東孚日集團貿易公司希望2008年的利潤率能保持在5%,與去年的水平相當。前幾年,孚日集團的的利潤率可達8%甚至10%。去年,孚日集團出口額為2.8億美元,但人民幣升值7%,僅此一項企業利潤就損失了數千萬元人民幣。
不過,企業壓力最大的還是棉花的采購成本。2007年,棉價一噸漲了2000元,企業一年要采購6萬噸棉花。這意味著成本一下猛增了1.2億元。
這家擁有1.7萬名員工的企業還要面對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據介紹,由于同行業薪金的提升,2007年企業的工資漲幅達到了20%以上,目前普通員工工資約為每月1500元。
位于江蘇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吳江市盛澤鎮,情況更為嚴峻。這里曾經擁有數萬臺、套國內外領先的生產設備,全鎮每年生產各種紡織品60億米,相當于每年為全球每人生產一米面料,古老的絲綢之都已成為重要的世界級紡織品生產基地。
但是從去年開始,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盛澤鎮的紡織業風云突變,如今,在盛澤鎮中小型紡織企業聚集的一條大道,原來的車水馬龍已經不再,能看到的,只是偶爾一兩輛汽車在寬闊的大街上駛過。像這樣的企業在這條大路上還不止這一家。
吳江紡織業商會副會長繆漢根介紹說:“目前停產的中小企業約占整個中小企業數量的1/3,這些企業大多產品比較單一,規模相對較小,停產數量多達幾百家。”
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出口退稅降低、加征出口關稅……密集的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已然到達了多數紡織企業可以承受的極限;同時,眾多紡織企業利潤率低下,甚至資不抵債。
種種跡象表明,紡織業的寒冬已至。
回暖
“國家也在考慮怎樣扶持紡織業,最近幾個部委都在做工作”,5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透露,出口退稅將肯定不會再下降了。
6月,正在紡織企業等待批復有關稅率調整上書的間隙,從有關協會處獲得最新消息,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于7月份將回調2到4個百分點,其他相應合理的保護措施也將陸續出臺。
對于困境中掙扎的紡織企業,5、6月間的利好頻傳,無疑讓它們看到了一絲回暖的希望。
在提交給國務院的方案建議中,具體涉及到將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回調至2006年、2007年兩輪退稅大調整之前的水平,即13%,但是現在最新消息是紡織和服裝回調的幅度預計不同,其中紡織將從11%回調至13%,而服裝將從11%回調至15%,這將給我國面臨困境的出口紡織業帶來直接而迅速的利好。
中國第一紡織網總編汪前進認為,出口退稅率回調1個百分點,相當于將企業出口總額的1%的金額直接增加到企業利潤中去,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國內紡織服裝的出口總額為1679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占7成,按照年出口增長10%估算,2008年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可達到1847億,其中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總額可達到1300億美元左右。若出口退稅率回調2個百分點,則紡織行業利潤總額將增加26億美元,企業利潤將增加176.9億元人民幣。
即將到來的7月,給了數十萬紡織企業難得的喘息機會,而今后,如何從逆境中突圍并持續發展,還要看紡織企業自身。
驅寒
國家通過調整出口退稅來緩沖紡織企業所面臨的困境,從短期來看,似乎可以讓數以十萬計的紡織企業增加利潤,從而緩解和轉化生存危機。然而,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政府不會盲目去保障紡織企業的一切利益。
當出口退稅利率上調的作用發揮殆盡,如果眾多的紡織企業仍然未能擺脫死亡線,那么被市場淘汰將是無可避免的。
在紡織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首當其沖的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紡織企業。
參與了對紡織企業生存困境調研的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說:“現在紡織企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2007年企業經歷了多次調整,不同企業的承受力不同。產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產業鏈條比較長的企業面對調整時承受力更強一些。一些中小企業則很可能被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果擠壓掉。
然而,大中型紡織企業在兼并重組之后,能否做大做強;部分中小紡織企業重組倒閉之后,眾多的失業紡織工人如何消化,仍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
對于大型紡織企業來說,山東孚日集團無疑是個典型,在面臨人民幣升值,企業用工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仍然能夠通過自身來加以消化。在調查中,孚日集團表示,雖然部分低端產品開始不掙錢了,但企業已經將70%-80%的產能轉移到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他們還在盡力降低成本,以便消化自身的人員工資、設備折舊等基本費用。
山東省外經貿部門的消息稱,去年人民幣升值給紡織企業帶來的50億賬面損失中,企業通過提價和改善管理消化了30億元。
對于產能較強,科技水平較高的大型紡織企業來說,目前的窘境完全可以視為發展中的機遇,并通過自身調整驅寒轉暖、做大做強;而對于數以十萬計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境況則不容樂觀。出口退稅率的上調,雖然相當于直接增加利潤,但是對于產業鏈過長的紡織企業來說,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商務部研究院一位研究員表示,回調紡織服裝的出口退稅與整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有所背離。此前兩輪出口退稅政策的大范圍調整,本來就是為了推動紡織服裝這類傳統制造業轉型,提高附加值。
如此看來,對于生產力低下,資不抵債的紡織企業,破產重組也不失為好的結局。不久的將來,誰也不敢保證它們不會在紡織企業兩極分化的寒流中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