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態”不但是一種企業精神,更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職業態度,一種修身哲學。]
這個具有禪意的故事讓眾多企業老總們感觸頗深,視其所闡釋的“空杯心態”為個人修身、員工教育與企業發展的精神導向。
“空杯心態”不是個新詞,很多企業經營者和管理高層都熟知這個耐人尋味的禪宗故事:
南隱是日本的一位禪師。一天,一位當地的名人特地來向他問禪,名人喋喋不休,南隱則默默無語,只是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滿了也不停下來,而是繼續往里面倒。眼睜睜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著急地說:“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南隱說:“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里面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名人恍然大悟。
這個具有禪意的故事讓眾多企業老總們感觸頗深,奉為案頭圭臬,視其所闡釋的“空杯心態”為個人修身、員工教育與企業發展的精神導向。

平心而論,除了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孩兒,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是白紙一張純粹徹底的“空杯”,都有過去的積累和所謂的經驗,所描述的“空杯心態”,是一種心態意識,并不是一味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否定或者說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的工作,新的職場,新的事物。
吳甘霖在其新著《空杯心態》中延續了其在暢銷書《方法總比問題多》中的筆鋒和寫作風格,文字直白,淺顯易懂又不失生動和富有深意,書中穿插的大量鮮活的典型事例,十分貼切到位地論證出了本書的主旨——心態要歸零。眾多的案例足以窺見作者平日積累之厚重。
書中有句話,很引人深思,海爾的張瑞敏告誡員工:我們的產品應該零庫存,成功也應該“零庫存”。話不多,卻擲地有聲,不僅道出了張瑞敏這個在中國企業界已經堪稱是“成功滿杯”的優秀企業家所具有的個人“清空歸零”心態,也道出了他所領導的企業的“空杯精神”和“空杯理念”。
該書作者的著墨重點在于職場,但他同時又從相當的寬度和高度入手,站在生活和生命的高度上,闡述他的“大空杯”理念。諸如“心靈碎裂的時候,有可能恰恰是重生的開始。”是從心靈“碎裂”的那一刻開始,就對生命進行“空杯”。很多人總是抱怨世界太小,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其實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們將自己看得太大。
一個已經成功的人,一個已經輝煌的企業如果不敢和不能“空杯歸零”,都極有可能陷入失敗的境地。如果將自己放小,那么世界就會變大。當心中裝滿了自己,就不會有別人的地方,世界當然就會很小。而將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會變大。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倒空”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自我。
這是一種對工作、學習、生活、生命的放空,低頭、吐故納新。放得越空,擁有越多。如果你不愿意放棄,就無法重塑,倒掉心中盛滿的,才能讓心靈甚至整個生命重生。“此空為彼滿”,“放棄是為了更深一層的擁有,要有空杯心態,這樣會擁有的更多。”
林語堂先生有過這樣精辟的高論:“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么都懂,畢業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此乃“空杯心態”的最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