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2006年11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美訴“中國、韓國、印尼銅版紙未對美產業造成傷害”案。結果以5∶1的投票結果認定“無損害”。我們勝訴。
這一終裁意味著,中國銅版紙出口企業完成“大逆轉”,不僅不用再交累計28.52%~143.9%的懲罰性關稅,之前向美國海關繳納的抵押金也可一并退回;也意味著美國對中國入世以來發起的第一起反傾銷發補貼合并調查、美國第一次對從“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產品征收反補貼稅,最后以失敗告終。
中國政府方的代理律師、美國文森#8226;艾爾斯律師事務所(Vinson&ElkinsLLP)黎宇律師表示,這個結果對中國企業而言無疑是利好消息。最終的獲勝與中韓印三國的共同努力分不開,因為此次三國是作為一個整體對ITC進行無損害抗辯。具體獲勝的原因有三:
第一,幾家大型的韓國企業在DOC終裁時獲得了零稅率,因此他們的進口量就不再屬于ITC計算產業損害的范疇,這大大降低了累計進口滲透率水平。
第二,從三國進口的銅版紙產品和美國本土產品的重疊率較低,不構成競爭。美國本土的銅版紙產品大多為大型卷筒裝的銅版紙,而進口的產品則是一包包切好的、以張計算的銅版紙。大多數購買卷裝銅版紙的客戶不會使用進口的“散裝”的銅版紙,反之亦然。進口銅版紙產品對美國銅版紙產業的損害有限。
第三,雖然這兩年美國銅版紙行業的盈利率有所下降,但從整體來看,仍然處于歷史較高的階段,進口產品并沒有對該產業造成損害。
美國每年有600萬噸的銅版紙銷量,其中70%的產品屬于輪轉銅版紙,也即上述大型卷筒裝的產品,而這七成的市場即使是已經進入美國市場20余年的韓國企業也沒怎么涉足,更別提中國了。因此美國本土銅版紙的銷量并沒有降低。
此外,美國銅版紙行業本身就已經較為落后,很長時間內沒有新的投資,造成產能下降,這和其自身的產業結構有關,不是進口的產品所造成的損害。“之前我們知道美國有家銅版紙工廠關閉了,后來才了解到,這是一家百年的老廠,原本產業的計劃就是要關閉的,并非因為進口產品的緣故。”
此次ITC終裁獲勝的另一好處是,提醒企業注意對ITC的應訴,“過去往往因為不了解,企業放棄ITC應訴,從而失去了翻盤的機會。而這次勝訴將喚起企業對于ITC的重視。”
中美“雙反”第一案——銅版紙案雖然已經落幕,但中美之間圍繞“反補貼”的博弈才剛剛拉開序幕,今年中美在“雙反”問題上的爭斗無疑還將繼續。面對愈演愈烈的反傾銷發補貼,中國企業要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引來世界各國越來越大的反對之聲,我們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反補貼應對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比反傾銷要復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