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就業平等,歸根結底還是有賴于求職者自身權利意識的覺醒。]

事實上,更多單位不把性別要求擺在明面上,但在淘汰競爭者的過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廣州某高校的范同學遞交簡歷無數,但全都是泥牛入海。“我一般先看招聘啟事,只有自己的學歷、專業、年齡等都符合對方要求時,才會寄出簡歷。”開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處”何在,就向一些單位打電話追問被拒的緣由,一家主管宣傳的地方政府部門答復稱:“我們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個男生”;另外一家大型企業招銷售業務人員,他們認為女生不方便經常出差,無法勝任。看到其他一些單位的理由也大同小異,范同學才明白是“性別惹的禍”。
男生有性別優勢,但情況也不容樂觀。北京一位外地生源的研究生說,沒有北京市戶口想要留京真是太難了。他參加了“北京市2004年機關及事業單位人才招聘會”,結果發現大多數區級機關都有戶口要求,一些市級機關雖然沒有嚴格限制戶口,但也表示優先考慮北京生源,“北京的學生考大學分數就要比外地低很多,為什么就業政策還要向他們傾斜呢?”這已經成為很多求職者共同的疑問。
問題還不止這些。四川大學法學院一位男生曾將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告上法庭,原因是該銀行在招錄公務員的時候要求“男性身高1.68米以上,女性身高1.55米以上”,該學生身高只有1.65米,因而遭到了“身高歧視”;還有近來浙江招考公務員淘汰乙肝病毒攜帶者引發糾紛,湖南招考公務員要求檢查雙乳而招致非議,等等。可見,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現象已成蔓延之勢。
戶口限制是政策引導的結果。“不是我們歧視非北京生源的學生,而是北京市人事局限定了指標”,某事業單位人事處負責人無奈地說。按照北京市人事局文件,“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達成協議后應向人事局申報;人事局批準后,向有關高校出具接收函,用人單位方可與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事實上,人事局出于城市發展的長遠考慮,對進京指標的審批是嚴格而慎重的。用人單位需要人才,在進京指標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優先考慮不占指標的本地學生。
就企業而言,經營的宗旨在于營利,通過核算各種成本和產出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招用女工和為外地生源的學生申辦戶口都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最為關鍵的是,目前人才市場供大于求,用人單位的要求雖然苛刻,但依然應者云集,這就為用人單位淘汰各類弱勢者提供了現實的基礎。“我們寧肯要平庸的男職工,也不太愿意要優秀的女職工,更何況求職者這么多,挑一個優秀的男職工一點不難”。這種心態表明,企業并不認為自己“歧視”了誰,他們覺得這只是市場競爭中的正常“選擇”。
目前,我國就業平等權的保障狀況還有一些不足。全國政協常委陳萬志指出,《勞動法》只規定了民族、種族、性別和宗教信仰方面的歧視,對其他歧視均無認定,這使人們在觀念上產生混亂,認為除此以外的差別待遇都不屬于就業歧視。
在立法的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保障平等就業,設立專門的政府機構來負責相關事務。有關專家提出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設立公平就業委員會,由其負責對用人單位的管理層進行就業平等的教育培訓、向求職者普及相關法律知識,甚至作為受歧視者的代理人出庭起訴。
許多人在求職過程中,沒有主動維護自身權益,自動放棄了追求平等的機會。我國目前已經出現了關于就業歧視的訴訟,但相對于普遍存在的類似事件,進入司法程序的數量可謂微乎其微。權利意識的薄弱使社會的弱者失去了自我救濟的能力,而維權機制無法在維權意識缺席的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就業歧視的問題,還是要立足于公民“認真對待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