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了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但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問題卻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盡快解決這一“瓶頸”問題,找到一條適合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的融資模式,商業銀行需在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自身信貸資產結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中小企業多“薄弱” 難獲貸款
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投資渠道狹窄,自有資金不足,加之產品成本高、效益差、負債率居高不下,吸引和消化信貸資金能力不強的特點,導致了中小企業存活率低。金融機構對其貸款風險較大,無法與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據統計,目前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近年破產、改制企業中,有95%以上是中小企業。向這樣的中小企業放貸,銀行債務常常被落空或形成不良資產。
由于部分中小企業的財務報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審計部門確認的財務報表和良好的經營業績,增加了銀行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審查難度,致使銀行業發放中小企業貸款面臨著較大的風險。
此外,中小企業普遍規模小、底子薄,難于取得有效的抵押或擔保,而商業銀行又以追求穩健經營為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銀行有大量的可放貸資金,但因為中小企業難以滿足銀行的貸款準入條件,因而獲得的貸款機會相對大企業而言就很小。
金融機構防風險 惜貸小企業
目前,中國各商業銀行已經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來建設銀行的風險控制系統,全面加強了風險管理,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被視為高風險資產,因此,中小企業貸款自然成為了風險防范的重點,客觀上加大了中小企業貸款的難度。
另外,為了強化信貸風險管理,銀行基本都實行了“貸款第一責任人制度”和“貸款風險終身責任制”,將信貸風險與信貸人員的收入、職位和晉級等等掛起鉤來,信貸人員為了回避風險和責任,對中小企業貸款也會十分謹慎。
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較高。與對大型企業貸款相比,向中小企業貸款涉及的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因而,商業銀行熱衷于發放大企業貸款、大項目融資貸款。中小企業要求的每筆貸款數額不大,但每筆貸款的發放程序、經辦環節,如調查、評估、監督等都大致相同,導致銀行發放中小企業貸款位經營成本和監督費用上升。據調查,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是大企業的5倍。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大宗信貸批發業務都滿足不了,自然不愿辦理中小企業的信貸零售業務。
地方性金融機構受資金實力和市場定位的制約,也難以給中小企業足夠的信貸支持。農村信用社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之一,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村、農民和農業。由于受資金投向和資金實力等方面的原因,農村信用社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也只能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小中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目前,信用擔保中介服務公司雖然已經建立,但由于政府對其發展扶持力度不到,在擔保公司、銀行和企業間指導、協調不夠,加上擔保公司收費高和存在著自身發展方面的一些問題,使擔保公司難以正常運作,真正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難以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多方聯手破解貸款難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小企業“貸款難”,不僅困擾著企業自身的發展,而且也嚴重制約著金融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是一項事關全局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銀行及社會多方面的大力協同配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各級政府部門應從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增強經濟服務功能,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
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培育企業家良好的信用意識。貸款企業信用狀況是關系到銀行資金風險的重大問題,良好的信用基礎是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進行溝通與合作的基礎。誠信是促進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良性互動,帶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創新發展的重要前提。政府部門應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對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財務收支情況以及資產負責情況等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將中小企業信用有狀況置于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之下。同時,還應加大對企業違約的懲罰力度。各地方行政部門應積極引導廣大中小企業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積極打造誠信、守法的良好信用基礎,促進中小企業誠信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營造“守信榮,失信恥”的經營氛圍。
建立健全擔保體系,切實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問題。鼓勵建立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增強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鼓勵其更多地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充分發揮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推動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規范中介機構行為。特別是對為中小企業抵押貸款辦理資產登記、評估的部門、中介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進一步規范貸款抵押物的評估登記程序和操作規程,簡化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延長有效時限,制止各種亂收費,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為中小企業辦理貸款提供一個高效率、低成本的社會中介環境。
中小企業要增強信用觀念,加強自身建設,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譽是關系企業興衰的大事。中小企業要增強信用觀念,加強規范管理,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企業管理者要把信譽視為企業的生命,自覺地堅持誠實經營、履約守信,提高企業的資信度,停靠良好的商業信譽贏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實現企業的各項長遠發展。
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多以承包制、私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等形式存在,沒有能夠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部分中小企業的管理仍是傳統的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決策信息不透明,缺乏經營管理的監督和制約,造成企業管理的弱化。中小企業只有建立、健全各項會計規章制度,規范財務管理,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合法才能贏得銀行的信任,從而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因此,中小企業應積極加強自身管理,改變家族式管理方式,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自身管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推動產權改革,明晰產權關系,實現資本的多元化和社會化和治理結構合理化。
金融機構方面應從強化服務意識入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利率在資金配置中的作用,是金融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解決小企業貸款難的有效途徑。
銀監會去年制定的《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的“六項機制”,成為銀行業在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時的操作準繩:一是利率的風險定價機制。銀行必須實行風險定價,以足夠利差來彌補小企業貸款的風險。二是獨立核算機制。對小企業貸款業務進行獨立的成本和利潤核算,以獨立考察小企業貸款業務的經營管理業績。三是高效的貸款審批機制。通過合理授權,簡化小企業貸款業務的審批程序,減少貸款審批層級,實施“雙人”或“四眼”原則,以適應小企業貸款業務“小、頻、急”的特點。四是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制定風險防范與正向激勵并重的業績考核評價辦法,充分調動小企業信貸人員工作積極性。五是專業化的人員培訓機制。注重對從事此項業務員工的專業化培訓,以提高信貸人員的專業素質。六是違約信息通報機制。收集和整理各自業務區域內的惡意違約客戶相關信息,并在本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定期通報,以防范風險,改善信用環境。
各級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強化協調監督,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有效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要認真抓好人民銀行總行《關于進一步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加強與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系,推動銀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
銀行等金融機構要轉變觀念,改進信貸管理運行機制,強化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意識,切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商業銀行要轉變觀念,被動貸款為主動貸款,發揮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促進作用。一是要改進貸款授權授信制度,允許基層機構在核定的貸款額度內自主審查發放貸款。二是進一步改進中小企業貸款管理辦法,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積極創新金融產品,發揮銀行點多面廣、信息靈通的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務。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今年底金融業對外資全面放開后,外資銀行憑借豐富的中小企業產品和服務經驗,在全線出擊過程中自然不會錯過中小企業融資這個仍待開發的潛在市場。我國銀行業商業銀行應該在注意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的基礎上,從調整優化自身信貸資產結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出發,不斷創新適合中小企業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實現銀行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和銀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