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一份針對醫生的“論文和臨床”話題的調查結果顯示,盡管當前的考核體系是以論文為主,但是多數醫生還是看重臨床。不過,論文連著實實在在的利益,確實給醫生帶來了很大壓力。
論文和臨床工作矛盾,醫生如何選擇?
調查中,面對論文和臨床工作的矛盾,60%的醫生選擇以臨床為主,或者科研暫緩。他們的理由是:臨床工作是一個醫生的本職,其他都是次要的,要對病人負責;國內的科研受限于客觀因素、人為因素,也做不出什么創新的東西。
一位受訪者頗有些戲謔地說:“以后遇見病人,醫生可以很客氣地說:不好意思,您的手術我做不了,但是您也別擔心,首先我是教授,教授給你看病本身就是你的榮耀;第二,雖然我做不了手術,但是我寫過文章,要不您看看我的文章……”
另一個受訪者則拿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事兒。2004年,他所在的醫院因為沒有省級的科技進步二等以上獎項,進三甲時被一票否決。此后,院領導為醫院發展提出醫、教、研一體化的方針,“逼”著醫生“搞科研”,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與晉升職稱、發放高級職稱人員津貼掛鉤。“金錢刺激等措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些人開始造假,花錢打通各個環節,結果獲省級二等獎,院里大肆表彰?!?/p>

如此,這位三乙醫院的副主任醫師認為,基層醫院還是應該以醫療為主。“在我國,大多數基層醫院不具備搞科研的能力,科研是何等嚴謹、嚴肅、嚴格的事情,科研的結果是用來推動醫學發展的,是解決臨床難題的,一個假的結果將會對臨床工作造成多大的危害!因此我認為不分醫院級別、能力,盲目地追求搞科研,寫論文,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就必然會導致造假?!?/p>
不過,仍有四成的受訪者選擇“科研為先”。畢竟論文是自己的事情,關系著晉升,沒有科研,就別想在專業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同時這也是推動臨床進步的基礎,能不斷增長自己的臨床知識;另外,臨床工作只要基本完成就可以了,病人的事情是誰都可以管理的。
臨床水平高的醫生和科研水平高的醫生,誰更有地位 ?
58%的醫生覺得,要根據醫院的級別和地區來分,在三甲醫院,科研水平高的醫生更有地位、更有發展前景,也更有錢;在下面的醫院,則是臨床水平高的醫生占優勢。
但是,有50%的醫生還是認為,寫論文是能提高臨床水平的。因為寫論文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可以了解專業前沿、總結經驗、熟悉專業英語。30%的人認為,寫論文沒用,國內的很多論文都缺乏創意、拼湊數據、剽竊抄襲、濫竽充數,沒有實際價值。另外,有20%的醫生覺得,寫論文有用,但作用有限,因為寫論文而減少臨床時間,得不償失。
更直接的回答是,當被問及“如果您是科主任,科室需要補充新人,您是愿意聘用一個臨床更出色還是科研更出色的年輕人”時,59%的人選擇臨床更出色的新人,因為科室招聘就是做臨床的;40%的人選擇科研更出色的新人,因為科研水平代表著專業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這也是一個科室的面子問題。
在現行體制下,論文與臨床確實是兩難的問題。無論是什么級別的醫生,都不得不面對兩方面的壓力,尤其是在科研和晉升直接掛鉤的醫院。即便是最有經驗、資格最老的醫生,也常常對怎樣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一籌莫展——不想因為科研不順、論文級別不夠影響職稱評定,做身份尷尬的“老主治”;也不想在實驗室花費太多時間影響臨床技能的積累和臨床工作的開展,成為徒有其名的“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