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調控的方向已由原來的從緊變為現在的適度寬松。財政政策應積極予以配合,適度實施擴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世界性金融危機”的沖擊。
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正在演變成為“世界性金融危機”,并有可能向經濟危機發展。我國宏觀經濟在原“兩防”方針指導下的“軟著陸”過程,加入了突如其來的外部沖擊,再加上其他多種因素影響,已帶有在經濟周期由高漲向低迷的階段轉換中“硬著陸”的危險,一些加工企業。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的企業遇到了比較明顯的困難。我國2008年1~9月的GDP增長率,迅速回落至9.9%,并顯然將繼續回落;外貿政策的主要目標,不到半年,就從“壓順差”變成了“穩出口”。為應對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增長下降,以及失業率上升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已在“抗寒增溫”方向上頻頻出手。
我們已看到,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擴大,世界上發達國家和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居民消費信心指數大幅下降,進口需求滑落,這必然會對我國出口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外部金融危機的沖擊波,國內各產業的發展已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壓力和困難,涉及房價的下跌、加工企業銷售額減少和利潤下降,企業員工收入的下降等,以及由此導致的內需下降。
關于我國目前財政基本形勢的判斷
我國2008年前三個季度GDP曾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的同時,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3.8%、27.7%和1 0.6%,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從2008年7月開始,稅收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為2003年以來月度最低增幅,僅2.5%,如扣除9月份CPl4.6%的漲幅,9月份實際稅收僅為3.1%的財政收入,已呈現負增長,從稅收收入所反映的宏觀經濟整體形勢來看,不容樂觀。但如果我們全面分析這個回落,可以看出其尚在可承受幅度之內。
2008年7月份以后我國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明顯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房地產市場的下滑,比如上海、廈門由于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其財政收入增長幅度都沒有達到20%;二是一些企業受到國內外多重負面因素“碰頭”的合成壓力后,生產規模有所收縮,效益水平出現下降;三是一些政策性減收因素產生作用。經過政策調整,上述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矯正和沖抵。
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財政收入這幾年的增加比較顯著,2007年的增幅達33%左右,2008年1~9月份累計的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仍在25.8%的水平,目前可認為這是一種總體而言尚屬正常的回調。我國在經濟發展中,近年來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并積極平穩地進行了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運行的防范風險能力上升,經濟基本面對于財政收入的支撐力也仍然存在。
在財稅部門作出增收節支努力的同時,我國2008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仍有可能在20%左右,扣除物價指數之后,仍應高于GDP的年度增速。換言之,我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仍會有一些提高。這一指標在1995年從10.3%的谷底水平一路走高后,2007年首次超過20%,達到20.6%,2008年則可能接近21%。
我國經濟發展需要財稅政策的及時、合理調整
為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政府首先有必要高度重視當前的重大變化,應對沖擊需要在宏觀政策方面出手。考慮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目標方面具有不同的側重為了發揮宏觀政策的整體效應,政策的協調配合應成為政策應急調整中的重要事項。
第一個層面,在貨幣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時間已屢次調低利率,表明貨幣調控的方向已由原來的從緊,變為現在的適當松動。我們仍要高度關注物價變化,繼續努力防控通貨膨脹,但是有必要適當地松動總量控制,這方面貨幣政策應該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財政政策應積極予以配合,適度實施擴張。
第二個層面,從財政政策的側重點看,當前應在原來穩健框架之下優化結構的著力點上,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力度。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增加有效供給的作用,從綜合支撐效應上優化經濟運行現狀,避免“硬著陸”,并有助于增加企業層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強總體經濟的發展后勁。具體看來,從2008年開始,財政已帶動其他資金陸續投入災后重建,幾年內將有萬億元規模的基礎設施等投資,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稅率的舉措以阻止或減輕出口企業的頹勢,同時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項事業中繼續積極投入,為社會成員消解“后顧之憂”,改善心理預期,增加消費方面的有效需求。這些財政政策對于擴大內需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具體考慮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第一,要把“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進一步投入財政可用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設施,支持和農業產業化有關的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并適當加大農業生產方面的直補力度。第二,財政要把優化結構的支出重點放在貫徹國家區域戰略方面,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推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事項的落實。第三,在民眾所關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財政要通過支出安排加以提升,進而增強民眾的信心和滿意度。
第三個層面,應該適當考慮結構性的稅收調整。前不久,配合著貨幣政策的動作,利息稅已暫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隨著整個經濟熱度上升問題不再成為一個壓力,我們有機會把增值稅轉型推到全國,而不再限于東北地區和中部的二十幾個工業城市。在優化企業所得稅制方面,應該抓緊細化實施細則,有所區別地對節能降耗減排等方面的經濟行為和研發活動,給予所得稅優惠的支持。還應該看到,我們將有更好的機會推出資源稅的較大調整,雖然看起來這是對初級資源產品增加稅負而會抬高其產品價格的舉措,但是對于發展方式轉變和引導各類主體更珍惜地使用資源,更積極地開發節約使用資源的工藝、技術和項目,是一項必須要做的重要稅制改革。
提高出口退稅率緩解外向型企業困難
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政府已出手上調出口退稅率。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明確從2008年11月1日起,上調3486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約占中國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涉及稅則號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出口退稅率調整涉及內容廣泛,共涉及3486項商品,主要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適當提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稅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藥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調整后,我國的出口退稅率將分為5%、9%、11%、13%、14%的17%六檔。
這次調整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即中國財政政策已給出了政府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明確態度,要運用退稅率等政策工具緩解外向型企業的困難,服務于經濟發展全局。
這次調整出口退稅率是政府主動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而采取的一項宏觀調控措施,它有利于幫助企業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可以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提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有利于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
當然,從近期看,出口退稅率的上調對紡織行業以及部分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影響可能僅僅在于緩解壓力,尚不足以改變行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但這種針對性措施的必要性是十分明顯的,可把它看作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調控中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協調配合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