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內核和靈魂,獨具特色的文化是一個地區旅游業生命力的源泉。湟源縣積極轉變發展思路,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興縣的崛起之路。
挖掘文化資源 高起點規劃發展
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農耕文化與牧業文化、漢文化和藏文化結合地帶的湟源,是唐蕃古道和絲綢南路上的要塞,也是中原通往西部牧區和西藏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是通向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的平臺,也是青藏旅游線上的第一站,歷來被稱之為“海藏通衢”、“海藏咽喉”,是名符其實的“青藏門戶”。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使湟源成為商業、軍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自西漢以來,這里便成為重要的商貿中心,清末民初更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堪稱“茶馬商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卡約遺址、漢唐古堡、明清寺廟、唐蕃古道、絲綢南路、湟源排燈,以及“昆侖之丘”、“西王母石室”、大禹治水和文成公主進藏和親而得名的日月古跡,以及茶馬互市的重要驛站,當年商賈云集、貿易極為活躍的丹噶爾古城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內涵。境內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多達150余處,這些內涵豐富的文化優勢,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為了使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和產業優勢,湟源縣委、縣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青海打造高原“旅游名省”的大好機遇。圍繞大西寧的旅游發展模式,把壯大縣域經濟的落腳點放在“旅游興縣”的戰略高度上,提出了“整體規劃,突出特點,挖掘資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并邀請國家、省、市有關專家、學者在實地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切合實際地制定出臺了《湟源縣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方案》,確立了“市場為導向,以丹噶爾古城保護性開發為突破口,培育文化產業特色品牌,搭建文化旅游產業框架,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發展思路。
恢復丹噶爾古城 追逐滄桑記憶
作為青藏線上的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湟源丹噶爾曾以“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譽而名揚四海。在《湟源縣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方案》中,還原丹噶爾古城是工作的重點。
為了體現城市文化脈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續古城文脈,吸引旅游投資,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湟源縣委、縣政府投資6893多萬元,從2006年7月起全面展開對丹噶爾古城的保護性修復開發工作。
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歷經600余年的滄桑歲月,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結構獨特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號,風格迥異的湟源排燈,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了邊塞古城發展的壯麗畫卷,體現出農耕文化與牧業文化交匯融合的奇異景象,這在青藏地區是并不多見的。
在恢復古城方面,縣委、縣政府把打造“文化湟源”提到戰略高度,制定規劃,出臺方案,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展對丹噶爾古城的保護性修復工作,旨在把丹噶爾古城打造成為青藏旅游線上古樸文化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的文化旅游地,“夏都西寧旅游圈”和“環青海湖旅游圈”交匯處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