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以來,海東特色種植業及農區畜牧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圍繞設施農業、農區畜牧業、農業示范園、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重點,大力培育特色農畜產品知名品牌和優勢產業,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探索出一條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之路。
海東是青海的農業大區,耕地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38%,地區所處的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是青海農耕開發最早,農業自然生產條件最好的地區,水、土、氣等適宜環境因子基本無污染,是天然的綠色農牧產品生產基地。
近年來,在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中。海東地區還積極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引導農業生產向高科技、信息化方向發展,特別是具有高原特色的馬鈴薯、油菜、蔬菜、畜牧四個產業發展較快,凸顯優勢,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開局良好。園區規劃立足當地優勢,各具特色。海東地區農業示范園已落實各類項目45項,總投資達4.3億元,已完成投資2.09億元。同時,積極與省內外科研單位聯合,幫助農民走向科技致富道路。8月30日,青藏高原現代農業科技研究院在海東正式成立,聘請了12名專家、學者為首批省外顧問,研究開發適應海東地區產業需求的技術,轉化高新技術成果。
在培植農業主導產業和產品方面,建立特色農產品基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截至目前,海東地區年加工產值百萬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有40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地區級龍頭企業31家,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梯次分布的發展格局。
根據不同區域特點,確定不同發展重點,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全區特色作物面積達245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81.9%,形成了“兩大優勢、八個特色”的特色種植業發展格局。
大力發展高原現代農牧業,努力建成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基地,積極推進特色農牧業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把特色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和效益。在河湟兩岸建成三個綜合型農業示范園區,三個點狀分布型農業示范園區,打造百里設施農業長廊、生豬、奶牛養殖、特色雜果、牛羊育肥五個產業帶。到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5.08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512.元,同比增長了20.94%。在談到自身發展成果的同時,陳專員對阻礙自身發展的因素也看得透徹。規模小,帶動力弱,沒有形成具有市場實力的生產加工優勢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使一些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特色作物和新的技術只在點上開了花,未能在面上結成果。為了濃縮新技術、新機制,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幅射帶動全面,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海東地區提出建立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要求,按照“園區引領、產業集中、縣域有別、培育主體、提效增量”的園區發展思路,把園區作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抓手和突破口,每縣建成一個農業示范園,重點抓好樂都、互助兩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和“黃河上游現代農業(循化)示范園”建設,使其建成省級示范區,其余三縣建成區級示范園。
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轉變增長方式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特色經濟為支撐,以增效增收為目標,以科學管理為活力,以自信開放創新為動力,把示范園建成集研發、引種、育種、展示、示范、推廣、加工、流通、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引導、帶動、輻射作用。經過全區人民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